Quantcast
Channel: Webike摩托新聞
Viewing all 67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夢幻名車】夭折的二行程傳奇 KAWASAKI「SQUARE-FOUR 750」

$
0
0
001-8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車款都只停留在研發階段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因此這些車款也極少公開在世人面前。   為此,「夢幻名車」專欄就將精選這些傳說中的名車並加以介紹;緊接在上次為大家送上HONDA「VT250F TURBO」的詳細介紹後,本次將帶來尚未市售就消失在歷史洪流的KAWASAKI「SQUARE-FOUR 750」。  
相關新聞頁面 【夢幻名車】時代的遺珠之憾 HONDA「VT250F TURBO」

因為美國的廢氣排放標準改變而放棄研發

雖然KAWASAKI在1969年時就試圖以搭載二行程500cc並列3汽缸引擎的「MACH III」奪下全世界最速車款寶座,但卻被HONDA在同時期推出的「CB750FOUR」擋住了去路。   為了打破這個狀況,KAWASAKI在1971年10月推出了二行程750cc並列3汽缸引擎的「MACH IV」,因為這台車的最高時速可達203km/h,因此讓KAWASAKI如願以償的搶下全世界最速車款寶座;不只如此,KAWASAKI在隔年秋天還推出了四行程並列4汽缸引擎的900 SUPER FOUR (Z1),藉著這2台車款,使全世界最速車款頭銜瞬間就變成了KAWASAKI的囊中之物。   另一方面,在搭載四行程引擎的Z1成為新世代的主角之後,其實還是存在著許多一心一意投入二行程引擎研發工作的技術人員,而且這台「SQUARE-FOUR 750」的完成也幾乎是指日可待。但非常遺憾的是,由於美國廢氣排放標準的影響,使得SQUARE-FOUR 750最後在1973年8月宣布終止研發工作。   如果,SQUARE-FOUR 750能夠順利問世的話,或許可以成為超越Z1的傳奇車款喔?   002-11▲1973年的SQUARE-FOUR 750,比之後問世的RG500Γ (1985年)更早採用水冷式750cc引擎,是由打造出MACH車款的松本博之等人為了打造出後繼車款所研發出的傳說車款。   003-9▲在去年(2017)2月舉辦的KAWASAKI摩托車盛典中展出的SQUARE-FOUR 750。雖然KAWASAKI並未公開這台車的最大馬力,但藉由KAWASAKI在這台車研發終止的1973年8月以前就已經推出了Z1,可以推測最大馬力應該是不相上下;順帶一提,搭載二行程750cc 3汽缸引擎的MACH IV的最大馬力為74ps。

被暱稱為「Tartar Steak」,研發代號「0280」

一直以「全世界最速」為目標的KAWASAKI,在1971年推出搭載氣冷式二行程3汽缸引擎的750SS (MACH IV)後便入手了最速市售車款稱號。但是由於市場需求的改變,導致車輛輸出馬力的競爭更加激烈,所以在這股希望性能能夠更加提升的風潮中,KAWASAKI秘密地開始研發代號「0280」的SQUARE-FOUR。   KAWASAKI研發團隊的目標是除了要維持750SS的排氣量與最大馬力外,更要打造出最高時速與完成度都能超過MACH的車款,所以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不能光靠馬力來提高加速性能與最高時速,而是必須提升整體的性能,而這對KAWASAKI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為了要降低前方的空氣阻力,SQUARE-FOUR 750的引擎汽缸採用不同於並列式的設計,而是分別讓右邊的前後汽缸與左邊的前後汽缸合為一體,從上方看起來的汽缸排列就像是正方形一樣,並且還研發出適合的燃料噴射系統,以及為了防止馬力下降而讓內側的2支排氣管獨立分開等構造。   但就在研發工作非常順暢、只要稍微再多一點時間就能夠完成研發的時候,卻因為美國廢氣排放標準的影響,不幸在1973年8月終止了研發計畫,也讓在KAWASAKI內部暱稱為「Tartar Steak」、擁有超高性能的SQUARE-FOUR 750也因此永無見天日的一天,成為了傳說中的夢幻車款。   004-6▲SQUARE-FOUR 750的引擎採用左右兩側汽缸各自一體成型的構造,打造成兩側皆有兩個汽缸的設計,而並未變成並列4汽缸的原因主要就是為了要抑制車身的寬度。   005-5▲為了配合正方形排列的汽缸結構,儀表板的設計也採用非常特別的四角形,同時也因為是水冷式引擎,所以在中間設置了水溫表,但可惜的是SQUARE-FOUR 750最後並沒有推出市售,使得KAWASAKI第一款搭載水冷式引擎的車款頭銜落在1979年推出的Z1300身上。   006-4▲雖然在1973年當時的MACH系列是以腳踩啟動,但在SQUARE-FOUR 750的引擎下方確定有類似啟動馬達的東西(照片中正中央的圓柱體),且引擎右側也有腳踩啟動桿,所以SQUARE-FOUR 750應該是能腳踩也能電發啟動的車款。

相關新聞頁面

【夢幻名車】時代的遺珠之憾 HONDA「VT250F TURBO」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試乘報告】新世代家族小將 HONDA「CB125R」

$
0
0
001-14   繼CB250R之後,筆者繼續試乘了CB系列中排氣量最小的CB125R。   CB125R是新世代CB系列中,唯一搭載SOHC單缸引擎並採用和CB250R相同的底盤裝置、就連ABS系統也列為標準配備的車款。  
相關新聞頁面【試乘報告】CB家族中堅份子 HONDA「CB250R」

自在延伸的引擎,轉速提升的樂趣就在這!

排氣量以及最大馬力都只有上次介紹過的CB250R的一半,幾乎一樣的底盤裝置加上水冷式SOHC單缸引擎的配置,就是這次要介紹的CB125R。   雖然從規格上來看,CB125R的馬力好像很弱,但在試乘之後就會發現,比CB250R輕了17kg的CB125R的騎乘表現是超乎想像的好,雖然在低轉速範圍時並沒有扭力充沛的感覺,但就算是沒有積極地催動油門,在馬路上仍然能夠跟上其他車輛。   此外,如果大力轉動油門的話,轉速延伸的感覺則幾乎和CB250R一樣敏銳,檔位之間的連結也非常好,變速箱也能確實回應騎士操作的順暢變換檔位。   005-10▲2018年式日規CB125R。從φ41mm倒立式前叉到前後輻射層輪胎以及車身大小等都和CB250R相同,因此以125cc級距來說的車身相當大,而且各部位的零配件質感也非常高。

以CB250R為基礎的優異操控性能

接著要提的是操控性能,雖然和CB250R的追求方向相同,但因爲引擎的馬力太弱,所以在轉動及鬆開油門時的那種操控自如感就不太明顯。   但是,CB125R還是具備了小排氣量車款特有的那種「該如何控制引擎轉速與檔位才能壓榨出每一匹馬力」的騎乘樂趣,以及能在進行這樣的複雜操控時忠實呈現出車輛的作動反應。   煞車裝置雖然和CB250R一樣,但對馬力較小的CB125R來說已經非常足夠,再搭配上φ41mm的倒立式前叉,讓人在大力煞車時更感到安心。   004-14▲照片中的騎士身高175cm、體重62kg。815mm的坐墊高度比CB250R略高15mm,雖然有一定的高度,但雙腳著地性還是不錯。

輪胎再細一點應該會比較好

在傾斜及回正車身時雖然不會覺得車身很重,但如果前後輪胎的寬度都再小上1-2個尺寸的話,騎乘起來應該會更加輕快。

極為罕見的「Full-Size」,目標是打敗DUKE 125

CB125R具備「Full-Size」的輕量運動車款特色,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大概就是KTM的DUKE 125;雖然筆者個人比較喜歡在今年3月時試乘的CB150R,但考量到CB125R擁有250cc級距的車身配備來說,似乎也很吸引人。   006-9▲採用和CB250R同樣款式的全液晶儀表板,不同之處在於將右邊原來顯示水溫的位置改成檔位顯示器。   007-9▲以CBR125R的引擎為基礎,從減速比到變速齒比都一樣,也是CB系列中唯一一顆SOHC單缸引擎。   008-11▲和CB150R相同設計的短版排氣管,由於排氣效率極佳,所以能夠響起清脆透澈的排氣音浪。   009-4

主要規格

CB125R
全長×全寬×全高(mm) 2040×820×1055mm
座高(mm) 815mm
車重(kg) 127kg
引擎形式 水冷式4行程SOHC 2汽門單缸
總排氣量(cc) 124
最大馬力(ps/rpm) 13ps/10000rpm
最大扭力(kg-m/rpm) 1.0㎏-m/8000rpm
油箱容量(L) 10.0L
輪胎尺寸 110/70R17
150/60R17

相關新聞頁面

【試乘報告】CB家族中堅份子 HONDA「CB250R」 【試乘報告】新世代輕量級先鋒HONDA「CB150R」 【試乘報告】新世代 HONDA「CB」車系選購指南 HONDA 2018年式「CB250R/CB125R」科技大解密

HONDA 品牌頁面

HONDA (本田) HONDA RIDING GEAR (HONDA 原廠騎士服裝) US HONDA (北美HONDA)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恣意切換駕馭樂趣 HONDA 2019年式「CRF450L」

$
0
0
001-26   HONDA在上周於日本正式發表了日規款CRF450L。CRF450L是以CRF450R為基礎,並加裝了在道路騎乘時必須的大燈、方向燈、尾燈等安全配件的道路用車款。   雖然CRF450L早在5月28日就已經在歐洲對外發表,但目前確定的是日規款坐墊高度將和歐規款不同。

日本售價為129萬6000日圓

CRF450L車名中的「L」和CRF250L的一樣是表示著Legal(合法),也就是指有安裝上在道路騎乘時必須的大燈、方向燈、尾燈等配件的車款。但是,CRF450L是以競賽專用的CRF450R為基礎,因此和一開始就是以道路騎乘車款為研發目標的CRF250L截然不同。   以非越野(On-Road)車款來舉例的話,CRF450L的定位比較接近於VFR750R(RC30)和RC213V-S,而以越野車款來說的話,CRF450L可以說是XR車系的重現車款,但CRF450L卻是以標準的競賽用車款為基礎所打造而成,這種作法非常嶄新。   在引擎方面,CRF450L以CRF450R的引擎為基礎更改汽門正時等更加追求易操控性,像是在中低轉速就能輸出的充沛扭力等;此外,還將變速箱從5檔改為6檔,讓CRF450L也具備在快速道路與長距離騎乘的能力。   雖然HONDA對外公布的最大馬力是18kW(24ps),但歐規款的最大馬力則是18.4kW(沒有以ps為單位的數據),所以應該只是四捨五入後的數據差異;而雖然作為基礎的CRF450R的最大馬力並未對外公布所以無法比較,但從2010年式的CRF450R的最大馬力是56.4ps來說,CRF450L和競賽專用車款的馬力特性應該非常不同。   車架方面,雖然以CRF450R為基礎,但為了適應鋪裝與未鋪裝路段,因此將各部位的剛性作最佳化調整;此外,在燈具類也全都使用LED燈,讓CRF450L不僅變得輕量精巧而且還成功的節省電力消耗,甚至還採用了鋰電池,讓車身不僅變得更為輕盈並且還能將重量集中在重心上。   002-28 ▲2019年式日規款CRF450L。在配色方面只推出極限紅一色,輪框則和CRF450R一樣都是黑色,並採用薄膜嵌入成型技術的一體成型薄膜塗裝以確保高度耐用性,即使在洗車等情況下也不容易脫落。

日規款的坐墊高度比歐規款降低45mm

相較於歐規款940mm的坐墊高度,日規款將坐墊高度降低45mm變成895mm,其他調整還包括了全高降低20mm、離地最低高度降低16mm等,因此說不定不僅前後避震器的長度、就連坐墊都會變薄許多。   不管如何,歐規款940mm的坐墊高度是從CRF450R減少20mm後的結果,這應該是考量到在公路騎乘時的方便性才將高度降低,所以如果再將高度變成895mm的話,坐墊高度就會和CRF250 Rally一樣,如此應該能加強在林道騎乘時的安心感。   003-24▲和CRF450L同樣坐墊高度的CRF250 Rally(坐墊高度為895mm)的雙腳著地性與騎乘姿勢示意圖。照片中身高168cm、體重61㎏的騎士也只能讓兩腳腳尖碰到地面而已。   005-19▲以CRF450R為基礎將汽門正時、壓縮比等各部位規格最佳化的引擎,並考慮到耐用性,將活塞環從2個增加到3個,曲軸則改成從低轉速起就能發揮馬力輸出的形狀,並兼顧線性的油門反應與越野騎乘時的控制性;排氣管方面則為了配合廢氣排放標準,採用了二氧化碳感測器與觸媒轉化器。   006-16 ▲CRF450L將頭管附近的形狀最佳化,一次兼顧道路騎乘時所需的剛性以及越野騎乘時所需的柔韌性;油箱則和CRF450R一樣使用輕量的鈦合金製造,容量則從6.3L增加到7.6L,藉此確保足夠的續航距離。   007-14▲儀表板採用只顯示必要數據的數位儀表板,LED頭燈不僅輕量精巧且還確保了高亮度及寬廣的照射範圍;把手開關採用專屬設計,除了實現小型輕量化的目標外還顧及到易使用性。   008-14▲燈具類全都使用LED燈,而為了減少方向燈在摔車時受到外力撞擊斷裂,所以採用了柔軟的橡膠固定座保護。

主要規格

2019年式日規CRF450L 2019年式日規CRF450R
全長×全寬×全高 (mm) 2280×825×1240mm 2183×827×1260mm
軸距 (mm) 1500mm 1482mm
坐墊高度 (mm) 895mm 960mm
車體重量 (kg) 131kg 112kg
引擎型式 水冷式4行程SOHC 4汽門單缸
總排氣量 (cc) 449cc 449.7cc
壓縮比 12.0:1 13.5:1
最大馬力(ps/rpm) 24ps/7500rpm N/A
最大扭力(kg-m/rpm) 3.3kg-m/3500rpm N/A
油箱容量 (L) 7.6L 6.3L
變速箱 6檔 5檔
煞車裝置 碟式煞車
碟式煞車
輪胎尺寸 80/100-21
120/80-18 120/80-19

相關車型頁面

【HONDA】CRF450

相關新聞頁面

荒野探險家 HONDA 2019年式「CRF450L」登場

HONDA 品牌頁面

HONDA (本田) HONDA RIDING GEAR (HONDA 原廠騎士服裝) US HONDA (北美HONDA)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試乘報告】新世代家族小將 HONDA「CB125R」

$
0
0
001-14   繼CB250R之後,筆者繼續試乘了CB系列中排氣量最小的CB125R。   CB125R是新世代CB系列中,唯一搭載SOHC單缸引擎並採用和CB250R相同的底盤裝置、就連ABS系統也列為標準配備的車款。  
相關新聞頁面【試乘報告】CB家族中堅份子 HONDA「CB250R」

自在延伸的引擎,轉速提升的樂趣就在這!

排氣量以及最大馬力都只有上次介紹過的CB250R的一半,幾乎一樣的底盤裝置加上水冷式SOHC單缸引擎的配置,就是這次要介紹的CB125R。   雖然從規格上來看,CB125R的馬力好像很弱,但在試乘之後就會發現,比CB250R輕了17kg的CB125R的騎乘表現是超乎想像的好,雖然在低轉速範圍時並沒有扭力充沛的感覺,但就算是沒有積極地催動油門,在馬路上仍然能夠跟上其他車輛。   此外,如果大力轉動油門的話,轉速延伸的感覺則幾乎和CB250R一樣敏銳,檔位之間的連結也非常好,變速箱也能確實回應騎士操作的順暢變換檔位。   005-10▲2018年式日規CB125R。從φ41mm倒立式前叉到前後輻射層輪胎以及車身大小等都和CB250R相同,因此以125cc級距來說的車身相當大,而且各部位的零配件質感也非常高。

以CB250R為基礎的優異操控性能

接著要提的是操控性能,雖然和CB250R的追求方向相同,但因爲引擎的馬力太弱,所以在轉動及鬆開油門時的那種操控自如感就不太明顯。   但是,CB125R還是具備了小排氣量車款特有的那種「該如何控制引擎轉速與檔位才能壓榨出每一匹馬力」的騎乘樂趣,以及能在進行這樣的複雜操控時忠實呈現出車輛的作動反應。   煞車裝置雖然和CB250R一樣,但對馬力較小的CB125R來說已經非常足夠,再搭配上φ41mm的倒立式前叉,讓人在大力煞車時更感到安心。   004-14▲照片中的騎士身高175cm、體重62kg。815mm的坐墊高度比CB250R略高15mm,雖然有一定的高度,但雙腳著地性還是不錯。

輪胎再細一點應該會比較好

在傾斜及回正車身時雖然不會覺得車身很重,但如果前後輪胎的寬度都再小上1-2個尺寸的話,騎乘起來應該會更加輕快。

極為罕見的「Full-Size」,目標是打敗DUKE 125

CB125R具備「Full-Size」的輕量運動車款特色,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大概就是KTM的DUKE 125;雖然筆者個人比較喜歡在今年3月時試乘的CB150R,但考量到CB125R擁有250cc級距的車身配備來說,似乎也很吸引人。   006-9▲採用和CB250R同樣款式的全液晶儀表板,不同之處在於將右邊原來顯示水溫的位置改成檔位顯示器。   007-9▲以CBR125R的引擎為基礎,從減速比到變速齒比都一樣,也是CB系列中唯一一顆SOHC單缸引擎。   008-11▲和CB150R相同設計的短版排氣管,由於排氣效率極佳,所以能夠響起清脆透澈的排氣音浪。   009-4

主要規格

CB125R
全長×全寬×全高(mm) 2040×820×1055mm
座高(mm) 815mm
車重(kg) 127kg
引擎形式 水冷式4行程SOHC 2汽門單缸
總排氣量(cc) 124
最大馬力(ps/rpm) 13ps/10000rpm
最大扭力(kg-m/rpm) 1.0㎏-m/8000rpm
油箱容量(L) 10.0L
輪胎尺寸 110/70R17
150/60R17

相關新聞頁面

【試乘報告】CB家族中堅份子 HONDA「CB250R」 【試乘報告】新世代輕量級先鋒HONDA「CB150R」 【試乘報告】新世代 HONDA「CB」車系選購指南 HONDA 2018年式「CB250R/CB125R」科技大解密

HONDA 品牌頁面

HONDA (本田) HONDA RIDING GEAR (HONDA 原廠騎士服裝) US HONDA (北美HONDA)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恣意切換駕馭樂趣 HONDA 2019年式「CRF450L」

$
0
0
001-26   HONDA在上周於日本正式發表了日規款CRF450L。CRF450L是以CRF450R為基礎,並加裝了在道路騎乘時必須的大燈、方向燈、尾燈等安全配件的道路用車款。   雖然CRF450L早在5月28日就已經在歐洲對外發表,但目前確定的是日規款坐墊高度將和歐規款不同。

日本售價為129萬6000日圓

CRF450L車名中的「L」和CRF250L的一樣是表示著Legal(合法),也就是指有安裝上在道路騎乘時必須的大燈、方向燈、尾燈等配件的車款。但是,CRF450L是以競賽專用的CRF450R為基礎,因此和一開始就是以道路騎乘車款為研發目標的CRF250L截然不同。   以非越野(On-Road)車款來舉例的話,CRF450L的定位比較接近於VFR750R(RC30)和RC213V-S,而以越野車款來說的話,CRF450L可以說是XR車系的重現車款,但CRF450L卻是以標準的競賽用車款為基礎所打造而成,這種作法非常嶄新。   在引擎方面,CRF450L以CRF450R的引擎為基礎更改汽門正時等更加追求易操控性,像是在中低轉速就能輸出的充沛扭力等;此外,還將變速箱從5檔改為6檔,讓CRF450L也具備在快速道路與長距離騎乘的能力。   雖然HONDA對外公布的最大馬力是18kW(24ps),但歐規款的最大馬力則是18.4kW(沒有以ps為單位的數據),所以應該只是四捨五入後的數據差異;而雖然作為基礎的CRF450R的最大馬力並未對外公布所以無法比較,但從2010年式的CRF450R的最大馬力是56.4ps來說,CRF450L和競賽專用車款的馬力特性應該非常不同。   車架方面,雖然以CRF450R為基礎,但為了適應鋪裝與未鋪裝路段,因此將各部位的剛性作最佳化調整;此外,在燈具類也全都使用LED燈,讓CRF450L不僅變得輕量精巧而且還成功的節省電力消耗,甚至還採用了鋰電池,讓車身不僅變得更為輕盈並且還能將重量集中在重心上。   002-28 ▲2019年式日規款CRF450L。在配色方面只推出極限紅一色,輪框則和CRF450R一樣都是黑色,並採用薄膜嵌入成型技術的一體成型薄膜塗裝以確保高度耐用性,即使在洗車等情況下也不容易脫落。

日規款的坐墊高度比歐規款降低45mm

相較於歐規款940mm的坐墊高度,日規款將坐墊高度降低45mm變成895mm,其他調整還包括了全高降低20mm、離地最低高度降低16mm等,因此說不定不僅前後避震器的長度、就連坐墊都會變薄許多。   不管如何,歐規款940mm的坐墊高度是從CRF450R減少20mm後的結果,這應該是考量到在公路騎乘時的方便性才將高度降低,所以如果再將高度變成895mm的話,坐墊高度就會和CRF250 Rally一樣,如此應該能加強在林道騎乘時的安心感。   003-24▲和CRF450L同樣坐墊高度的CRF250 Rally(坐墊高度為895mm)的雙腳著地性與騎乘姿勢示意圖。照片中身高168cm、體重61㎏的騎士也只能讓兩腳腳尖碰到地面而已。   005-19▲以CRF450R為基礎將汽門正時、壓縮比等各部位規格最佳化的引擎,並考慮到耐用性,將活塞環從2個增加到3個,曲軸則改成從低轉速起就能發揮馬力輸出的形狀,並兼顧線性的油門反應與越野騎乘時的控制性;排氣管方面則為了配合廢氣排放標準,採用了二氧化碳感測器與觸媒轉化器。   006-16 ▲CRF450L將頭管附近的形狀最佳化,一次兼顧道路騎乘時所需的剛性以及越野騎乘時所需的柔韌性;油箱則和CRF450R一樣使用輕量的鈦合金製造,容量則從6.3L增加到7.6L,藉此確保足夠的續航距離。   007-14▲儀表板採用只顯示必要數據的數位儀表板,LED頭燈不僅輕量精巧且還確保了高亮度及寬廣的照射範圍;把手開關採用專屬設計,除了實現小型輕量化的目標外還顧及到易使用性。   008-14▲燈具類全都使用LED燈,而為了減少方向燈在摔車時受到外力撞擊斷裂,所以採用了柔軟的橡膠固定座保護。

主要規格

2019年式日規CRF450L 2019年式日規CRF450R
全長×全寬×全高 (mm) 2280×825×1240mm 2183×827×1260mm
軸距 (mm) 1500mm 1482mm
坐墊高度 (mm) 895mm 960mm
車體重量 (kg) 131kg 112kg
引擎型式 水冷式4行程SOHC 4汽門單缸
總排氣量 (cc) 449cc 449.7cc
壓縮比 12.0:1 13.5:1
最大馬力(ps/rpm) 24ps/7500rpm N/A
最大扭力(kg-m/rpm) 3.3kg-m/3500rpm N/A
油箱容量 (L) 7.6L 6.3L
變速箱 6檔 5檔
煞車裝置 碟式煞車
碟式煞車
輪胎尺寸 80/100-21
120/80-18 120/80-19

相關車型頁面

【HONDA】CRF450

相關新聞頁面

荒野探險家 HONDA 2019年式「CRF450L」登場

HONDA 品牌頁面

HONDA (本田) HONDA RIDING GEAR (HONDA 原廠騎士服裝) US HONDA (北美HONDA)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直線加速對決!「Ninja 400/YZF-R3/CBR250RR」

$
0
0
001-20   緊接在上回測量出每輛車款的單圈速度後,這次就來測試能讓引擎發揮全部馬力的0→1000m直線對決。   強調全新設計的Ninja 250與Ninja 400的動力性能與其他競爭車款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中排氣量車款將會就此重新劃分勢力嗎?以下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相關新聞頁面 一線戰力賽道激鬥!「Ninja 400/YZF-R3/CBR250RR」

油門全開加速測試的勝出者是?

為了要確認引擎的極限,因此進行了油門全開的直線加速測試。而在250cc級距中的最大焦點果然就是新款Ninja 250與CBR250RR的較勁了!從型錄上的規格來看,相對於新款Ninja 250的最大馬力37ps/12500rpm,CBR250RR的最大馬力則是38ps/12500rpm,由於兩者之間只差了1ps,所以看起來應該會成爲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   但是,在筆者到目前試乘過的無數車款中,CBR250RR的加速感是不管誰都會覺得敏銳到驚人的程度,因此說不定連400cc級距的車款都有可能會被CBR250RR打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可能連新款Ninja 250都不會是它的對手。   當然,這次眾所期待能夠贏得第一名寶座的則是搭載400cc並列雙缸引擎、以擁有45ps最大馬力自豪的新款Ninja 400,而這台車展現出的性能和Ninja 250之間會有多大的差異呢?   本次直線加速的測試場地是在JARI(日本自動車研究所)的綜合測試路段進行,測量方法則分成四次、每次讓2台車同時進行0→1000m的加速測試,並且以測出的最快速度來進行比較。   005-15▲0-1000m的加速測試在JARI(日本自動車研究所)城里測試中心的綜合測試路段進行,測試地點則是全長1500m的直線跑道。參加測試的車款分別有新舊款的Ninja 250/400、YZF-R3/R25、CBR250RR以及CBR400R。   002-24

新款Ninja 400取得壓倒性勝利

測試結果就如同下圖所示,由新款Ninja 400以壓倒性的速度勝出,同時也是唯一一台跑出26秒多的車款,穩坐第一名寶座。雖然因爲採用和Ninja 250共通的輕量車身,因此在重量比上相當有利,然而和第二名的差距竟然能夠拉開到1秒以上就真的讓人大吃一驚。   Ninja 400的加速非常地有運動感,讓人感覺到在400cc級距中終於出現了一台符合「超級運動車款」名號的車款;第二名則是CBR400R,這台車與其說是超級運動車款,倒不如說是運動旅行車款,雖然其騎乘風格比較溫和,但仍憑藉著46㎰的最大馬力順利贏得第二名。   之後則是筆者念念不忘的CBR250RR。雖然是250cc,但是卻在全部車款中順利殺出一條血路的拿下第三名。「說不定會贏…」筆者當初的猜測果然成真了。   排名第五的則是新款Ninja 250。考慮到排氣量差異的話,本來這個結果會非常正常,但是因為CBR250RR超出250cc車款該有的驚人表現,使得這台車相較之下好像顯得不怎麼出色。   但是,新款Ninja 250仍然凌駕在最大馬力44㎰的舊款Ninja 400之上,甚至在到達1000m附近時的最高時速還超越了CBR250RR、最高時速也比舊款Ninja 250增加8km/h,兩者在這次的測試結果也相差到1秒以上,差異非常明顯。   實際上,新舊款Ninja 250在通過終點時的距離拉得極開,在加速性能方面的高下立見;雖然沒有像CBR250RR那樣好像要飛走一樣的感覺,但是卻大大超越了舊款Ninja 250與YZF-R25等這一世代的車款。   004-17▲只比新款Ninja 250多1kg(車重168kg)的新款Ninja 400,搭配上能發揮最大馬力45㎰的並列雙缸引擎後,在0→1000m的加速測試中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測試後訪談】250cc級別

神永:這次測試首先讓新舊款Ninja 250一起進行測試,新款Ninja 250從中途開始速度就變得很快,一下就拉開和舊款的距離。   丸山:很明顯新款Ninja 250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新款從進入11000~13000rpm的高轉速後的延伸感也很快,反觀舊款就已經到了極限跑不太動。本來感覺新款應該還可以再跑得更快一點,沒想到儀表板上顯示的速度已經是173~174km/h了;但是,CBR250RR又更快了一點。   神永:CBR250RR真的是從起跑開始的速度就非常快。   丸山:以結果來說,果然CBR250RR就是第一。在騎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知道CBR250RR的測試結果會很好,因為比起轉速能夠繼續往上延伸的新款Ninja 250來說,CBR250RR整體的油門反應和衝出去的那股力量非常有力,而且在儀表板上的速度顯示177~178km/h時,空氣阻力就不太會再增加了。   神永:讓人意外的則是YZF-R25,在高轉速時不能夠繼續延伸。   丸山:YZF-R25在超過160km/h後,不管是5檔還是6檔都沒辦法再繼續加速,明明還能再跑快一點、明明離紅線區就還很遠,最後儀表板上顯示的最快速度只有167km/h,總覺得加速應該還可以再延伸一些;但是,測試完後我才想到,其實2018年式YZF-R25為了因應日本平成28年(2016)的廢氣排放標準,因此雖然油耗提高,但馬力卻降低了1㎰。   嗯,看了統計出來的結果之後發現,250cc級距的整體排名果然和測試時的感覺一樣,CBR250RR果然展現出特別驚人的速度,YZF-R25則是和舊款Ninja 250不分高下,新款Ninja 250的成績則落在中間,努力的追趕著CBR250RR。   但是新款Ninja 250在到達1000m時的速度竟然險勝CBR250RR,這點真令人驚訝!果然在高轉速下榨出的馬力非常驚人。   006-12▲CBR250RR展現出出類拔萃的驚人速度,追在後頭的則是新款Ninja 250。而在這兩台車之後則是不分高下的舊款Ninja 250與YZF-R25;在單圈測試時感覺到兩台車勢均力敵的能力也出現在0→1000m的加速測試上。

【測試後訪談】400cc級別

神永:接下來就是400cc級距的車款。新款Ninja 400在這個排氣量等級果然還是很快呀!儀表板顯示的最高時速達到180km/h,在最後甚至感覺衝到極限去了。   丸山:我直接就讓它衝到極限去了!新款Ninja 400真的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比其他400cc的車款還要快,不只馬力很大、就連引擎都能非常順暢地拉高轉速,而且車身還很輕盈,所以這台車能夠拿下第一名非常正常。   和它比起來,舊款Ninja 400就明顯的不夠看,因為馬力不只比較弱,就連油門反應也很緩慢,最重要的是感覺還特別重,新舊款Ninja 400可以說是兩台完全截然不同的車款。   神永:CBR400R則是和YZF-R3一起進行測試,而最後則是由CBR400R獲勝。這兩台車在進行測試時,感覺上CBR400R是從中途才拉開距離,但是從測試結果來看,卻是CBR400R從一開始就比較快。   丸山:我本來也以為一開始的速度是YZF-R3會比較快的說。總之,勝負關鍵應該就是排氣量所導致的馬力差異了,CBR400R雖然重量僅次於舊款Ninja 400,但是因為有著足夠的馬力所以就感覺不太出來重量。   神永:從整體結果來看,速度僅次於CBR400R的就是CBR250RR了。   丸山:雖然在測試前就覺得或許有這個可能,但沒想到CBR250RR真的能贏過YZF-R3!果然,CBR250RR就是一輛打破常規的車款呀!   007-12▲在排氣量400cc級距的車款中,新款Ninja 400是唯一在0-100㎞/h跑出不到5秒速度的車款,不僅具備和Ninja 250共通的滑順轉速拉升感,同時也是這個級距中油門反應最快的。

相關新聞頁面

一線戰力賽道激鬥!「Ninja 400/YZF-R3/CBR250RR」 賽道上的宿命對決「Ninja 250/CBR250RR」 強敵環伺改款在即! YAMAHA「YZF-R3/R25」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公路巡航巨獸 HARLEY-DAVIDSON「FXDR114」

$
0
0
FXDR-top-800x420   基於「More Roads to HARLEY-DAVIDSON(條條大路通哈雷)」的未來戰略計畫,陸續發表Street Fighter、Livewire、Adventure等未來車款引起話題的HARLEY-DAVIDSON,依照慣例在這個時候一起公布了2019年式車款,而最受矚目的莫過於SOFTAIL車系中的「FXDR 114」。

類似YAMAHA VMAX的大型巡航車款

2019年式的FXDR114配備了寬度達240mm的18吋後輪,前懸吊則採用Φ43mm的倒立式前叉,甚至還成為HARLEY-DAVIDSON現行款中軸距最長的車款,軸距竟然有1735mm!   就如大家所看到的,2019年式FXDR114的設計主旨就是「Drag Racer」,因此和YAMAHA VMAX與Ducati XDiavel等車款一樣被分類為高性能巡航車款。   FXDR002-1-800x560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799,32800"]   FXDR-FR

運動感十足的SOFTAIL車系

從FXDR114的空氣濾芯直接外露在L型空氣濾清器外,以及斷面可以看到2個排氣口的排氣管尾段等,在進/排氣系統的設計都讓人聯想到1868cc V型雙缸引擎所擁有的強大動力。   其他像是小型擋風鏡、16.7L油箱、運動風單人坐墊以及小巧的LED頭燈等,設計精簡的外裝配件也給人一種輕量化競賽車款的感覺,讓FXDR114完美地以「Drag Racer」風格呈現。   全新SOFTAIL車系是首度採用鋁合金製搖臂與副車架的新世代車系,FXDR114的前後輪框也使用鋁合金製成,特別是前輪採用給人輕盈印象的雙幅式5爪設計,讓FXDR114在車重方面成為SOFTAIL系列中第3輕的車款。     FXDR015-800x533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807,32809,32808,32813,32811,32812,32815,32810"]  

騎乘姿勢

FXDR114的騎乘姿勢有點像以前的HONDA車款,由於分離式的增高握把離騎士稍微有點遠,因此上半身會很明顯地向前傾。而坐墊高度僅有720mm,因此就算是身高170cm的騎士坐上去,雙腳腳跟也都能穩定地踩在地上,但是因為車身設計的關係,騎士的左腳會被排氣管、右腳會被引擎卡到,所以在停車時的兩腳必須往外伸展。   FXDR008-800x533▲照片中的騎士身高170cm、體重70kg。     FXDR030-1-800x533▲FXDR114的車身傾角在右邊有32.6度、左邊更有32.8度,贏過了SOFTAIL車系中最具運動風格的Fat Bob(右邊31度,左邊32度),因此可以期待它在過彎時的表現。

車載娛樂系統變成觸控螢幕

在這次的發表中,大部分2019年式車款都只是小改款或是更改塗裝配色,而最大話題就是旅行車系與最高階「CVO FAMILY」車款所搭載的車載娛樂系統「BOOM!BOX」進化成「BOOM! BOX GTS」,由於全新採用觸控螢幕,所以能實現像是平板一樣的操作方式,甚至也是HARLEY-DAVIDSON第一次支援「Apple CarPlay」的應用。   此外,6款旅行車款及2款Trike車系的引擎,也從2018年式的Milwaukee-Eight 107(1745cc)增大為Milwaukee-Eight 114(1868cc)。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802,32801"] ▲「BOOM! BOX GTS」採用不容易刮傷且耐用性極高的CG(Cover Glass)玻璃,使得儀表板也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使用指尖觸碰操作(雖然照片中是用手直接觸控,不過就算戴著手套也能夠操作)。   FXDR001-800x502▲在旅行車系中搭載車載娛樂系統「BOOM! BOX GTS」的頂級車款「Ultra Limited」

主要規格

FXDR114
全長×全寬×全高(mm) 2425×925×1085mm
軸距(mm) 1735mm
座高(mm) 720mm
車重(kg) 303kg
引擎形式 氣冷式4行程OHV 4汽門V型雙缸
總排氣量(cc) 1868cc
最大馬力(ps/rpm) N/A
最大扭力(kg-m/rpm) 16.3㎏-m/3500rpm
變速箱形式 6段往復式
輪胎尺寸 120/70ZR19
240/40R18

相關新聞頁面

HARLEY-DAVIDSON 電動車款「LIVEWIRE」2019年市售? 美式悍將 HARLEY-DAVIDSON「Street Fighter」2020年登場? 【編輯長專欄】適者生存 HARLEY-DAVIDSON 全新研發計畫啟動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直線加速對決!「Ninja 400/YZF-R3/CBR250RR」

$
0
0
001-20   緊接在上回測量出每輛車款的單圈速度後,這次就來測試能讓引擎發揮全部馬力的0→1000m直線對決。   強調全新設計的Ninja 250與Ninja 400的動力性能與其他競爭車款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中排氣量車款將會就此重新劃分勢力嗎?以下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相關新聞頁面 一線戰力賽道激鬥!「Ninja 400/YZF-R3/CBR250RR」

油門全開加速測試的勝出者是?

為了要確認引擎的極限,因此進行了油門全開的直線加速測試。而在250cc級距中的最大焦點果然就是新款Ninja 250與CBR250RR的較勁了!從型錄上的規格來看,相對於新款Ninja 250的最大馬力37ps/12500rpm,CBR250RR的最大馬力則是38ps/12500rpm,由於兩者之間只差了1ps,所以看起來應該會成爲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   但是,在筆者到目前試乘過的無數車款中,CBR250RR的加速感是不管誰都會覺得敏銳到驚人的程度,因此說不定連400cc級距的車款都有可能會被CBR250RR打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可能連新款Ninja 250都不會是它的對手。   當然,這次眾所期待能夠贏得第一名寶座的則是搭載400cc並列雙缸引擎、以擁有45ps最大馬力自豪的新款Ninja 400,而這台車展現出的性能和Ninja 250之間會有多大的差異呢?   本次直線加速的測試場地是在JARI(日本自動車研究所)的綜合測試路段進行,測量方法則分成四次、每次讓2台車同時進行0→1000m的加速測試,並且以測出的最快速度來進行比較。   005-15▲0-1000m的加速測試在JARI(日本自動車研究所)城里測試中心的綜合測試路段進行,測試地點則是全長1500m的直線跑道。參加測試的車款分別有新舊款的Ninja 250/400、YZF-R3/R25、CBR250RR以及CBR400R。   002-24

新款Ninja 400取得壓倒性勝利

測試結果就如同下圖所示,由新款Ninja 400以壓倒性的速度勝出,同時也是唯一一台跑出26秒多的車款,穩坐第一名寶座。雖然因爲採用和Ninja 250共通的輕量車身,因此在重量比上相當有利,然而和第二名的差距竟然能夠拉開到1秒以上就真的讓人大吃一驚。   Ninja 400的加速非常地有運動感,讓人感覺到在400cc級距中終於出現了一台符合「超級運動車款」名號的車款;第二名則是CBR400R,這台車與其說是超級運動車款,倒不如說是運動旅行車款,雖然其騎乘風格比較溫和,但仍憑藉著46㎰的最大馬力順利贏得第二名。   之後則是筆者念念不忘的CBR250RR。雖然是250cc,但是卻在全部車款中順利殺出一條血路的拿下第三名。「說不定會贏…」筆者當初的猜測果然成真了。   排名第五的則是新款Ninja 250。考慮到排氣量差異的話,本來這個結果會非常正常,但是因為CBR250RR超出250cc車款該有的驚人表現,使得這台車相較之下好像顯得不怎麼出色。   但是,新款Ninja 250仍然凌駕在最大馬力44㎰的舊款Ninja 400之上,甚至在到達1000m附近時的最高時速還超越了CBR250RR、最高時速也比舊款Ninja 250增加8km/h,兩者在這次的測試結果也相差到1秒以上,差異非常明顯。   實際上,新舊款Ninja 250在通過終點時的距離拉得極開,在加速性能方面的高下立見;雖然沒有像CBR250RR那樣好像要飛走一樣的感覺,但是卻大大超越了舊款Ninja 250與YZF-R25等這一世代的車款。   004-17▲只比新款Ninja 250多1kg(車重168kg)的新款Ninja 400,搭配上能發揮最大馬力45㎰的並列雙缸引擎後,在0→1000m的加速測試中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測試後訪談】250cc級別

神永:這次測試首先讓新舊款Ninja 250一起進行測試,新款Ninja 250從中途開始速度就變得很快,一下就拉開和舊款的距離。   丸山:很明顯新款Ninja 250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新款從進入11000~13000rpm的高轉速後的延伸感也很快,反觀舊款就已經到了極限跑不太動。本來感覺新款應該還可以再跑得更快一點,沒想到儀表板上顯示的速度已經是173~174km/h了;但是,CBR250RR又更快了一點。   神永:CBR250RR真的是從起跑開始的速度就非常快。   丸山:以結果來說,果然CBR250RR就是第一。在騎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知道CBR250RR的測試結果會很好,因為比起轉速能夠繼續往上延伸的新款Ninja 250來說,CBR250RR整體的油門反應和衝出去的那股力量非常有力,而且在儀表板上的速度顯示177~178km/h時,空氣阻力就不太會再增加了。   神永:讓人意外的則是YZF-R25,在高轉速時不能夠繼續延伸。   丸山:YZF-R25在超過160km/h後,不管是5檔還是6檔都沒辦法再繼續加速,明明還能再跑快一點、明明離紅線區就還很遠,最後儀表板上顯示的最快速度只有167km/h,總覺得加速應該還可以再延伸一些;但是,測試完後我才想到,其實2018年式YZF-R25為了因應日本平成28年(2016)的廢氣排放標準,因此雖然油耗提高,但馬力卻降低了1㎰。   嗯,看了統計出來的結果之後發現,250cc級距的整體排名果然和測試時的感覺一樣,CBR250RR果然展現出特別驚人的速度,YZF-R25則是和舊款Ninja 250不分高下,新款Ninja 250的成績則落在中間,努力的追趕著CBR250RR。   但是新款Ninja 250在到達1000m時的速度竟然險勝CBR250RR,這點真令人驚訝!果然在高轉速下榨出的馬力非常驚人。   006-12▲CBR250RR展現出出類拔萃的驚人速度,追在後頭的則是新款Ninja 250。而在這兩台車之後則是不分高下的舊款Ninja 250與YZF-R25;在單圈測試時感覺到兩台車勢均力敵的能力也出現在0→1000m的加速測試上。

【測試後訪談】400cc級別

神永:接下來就是400cc級距的車款。新款Ninja 400在這個排氣量等級果然還是很快呀!儀表板顯示的最高時速達到180km/h,在最後甚至感覺衝到極限去了。   丸山:我直接就讓它衝到極限去了!新款Ninja 400真的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比其他400cc的車款還要快,不只馬力很大、就連引擎都能非常順暢地拉高轉速,而且車身還很輕盈,所以這台車能夠拿下第一名非常正常。   和它比起來,舊款Ninja 400就明顯的不夠看,因為馬力不只比較弱,就連油門反應也很緩慢,最重要的是感覺還特別重,新舊款Ninja 400可以說是兩台完全截然不同的車款。   神永:CBR400R則是和YZF-R3一起進行測試,而最後則是由CBR400R獲勝。這兩台車在進行測試時,感覺上CBR400R是從中途才拉開距離,但是從測試結果來看,卻是CBR400R從一開始就比較快。   丸山:我本來也以為一開始的速度是YZF-R3會比較快的說。總之,勝負關鍵應該就是排氣量所導致的馬力差異了,CBR400R雖然重量僅次於舊款Ninja 400,但是因為有著足夠的馬力所以就感覺不太出來重量。   神永:從整體結果來看,速度僅次於CBR400R的就是CBR250RR了。   丸山:雖然在測試前就覺得或許有這個可能,但沒想到CBR250RR真的能贏過YZF-R3!果然,CBR250RR就是一輛打破常規的車款呀!   007-12▲在排氣量400cc級距的車款中,新款Ninja 400是唯一在0-100㎞/h跑出不到5秒速度的車款,不僅具備和Ninja 250共通的滑順轉速拉升感,同時也是這個級距中油門反應最快的。

相關新聞頁面

一線戰力賽道激鬥!「Ninja 400/YZF-R3/CBR250RR」 賽道上的宿命對決「Ninja 250/CBR250RR」 強敵環伺改款在即! YAMAHA「YZF-R3/R25」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公路巡航巨獸 HARLEY-DAVIDSON「FXDR114」

$
0
0
FXDR-top-800x420   基於「More Roads to HARLEY-DAVIDSON(條條大路通哈雷)」的未來戰略計畫,陸續發表Street Fighter、Livewire、Adventure等未來車款引起話題的HARLEY-DAVIDSON,依照慣例在這個時候一起公布了2019年式車款,而最受矚目的莫過於SOFTAIL車系中的「FXDR 114」。

類似YAMAHA VMAX的大型巡航車款

2019年式的FXDR114配備了寬度達240mm的18吋後輪,前懸吊則採用Φ43mm的倒立式前叉,甚至還成為HARLEY-DAVIDSON現行款中軸距最長的車款,軸距竟然有1735mm!   就如大家所看到的,2019年式FXDR114的設計主旨就是「Drag Racer」,因此和YAMAHA VMAX與Ducati XDiavel等車款一樣被分類為高性能巡航車款。   FXDR002-1-800x560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799,32800"]   FXDR-FR

運動感十足的SOFTAIL車系

從FXDR114的空氣濾芯直接外露在L型空氣濾清器外,以及斷面可以看到2個排氣口的排氣管尾段等,在進/排氣系統的設計都讓人聯想到1868cc V型雙缸引擎所擁有的強大動力。   其他像是小型擋風鏡、16.7L油箱、運動風單人坐墊以及小巧的LED頭燈等,設計精簡的外裝配件也給人一種輕量化競賽車款的感覺,讓FXDR114完美地以「Drag Racer」風格呈現。   全新SOFTAIL車系是首度採用鋁合金製搖臂與副車架的新世代車系,FXDR114的前後輪框也使用鋁合金製成,特別是前輪採用給人輕盈印象的雙幅式5爪設計,讓FXDR114在車重方面成為SOFTAIL系列中第3輕的車款。     FXDR015-800x533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807,32809,32808,32813,32811,32812,32815,32810"]  

騎乘姿勢

FXDR114的騎乘姿勢有點像以前的HONDA車款,由於分離式的增高握把離騎士稍微有點遠,因此上半身會很明顯地向前傾。而坐墊高度僅有720mm,因此就算是身高170cm的騎士坐上去,雙腳腳跟也都能穩定地踩在地上,但是因為車身設計的關係,騎士的左腳會被排氣管、右腳會被引擎卡到,所以在停車時的兩腳必須往外伸展。   FXDR008-800x533▲照片中的騎士身高170cm、體重70kg。     FXDR030-1-800x533▲FXDR114的車身傾角在右邊有32.6度、左邊更有32.8度,贏過了SOFTAIL車系中最具運動風格的Fat Bob(右邊31度,左邊32度),因此可以期待它在過彎時的表現。

車載娛樂系統變成觸控螢幕

在這次的發表中,大部分2019年式車款都只是小改款或是更改塗裝配色,而最大話題就是旅行車系與最高階「CVO FAMILY」車款所搭載的車載娛樂系統「BOOM!BOX」進化成「BOOM! BOX GTS」,由於全新採用觸控螢幕,所以能實現像是平板一樣的操作方式,甚至也是HARLEY-DAVIDSON第一次支援「Apple CarPlay」的應用。   此外,6款旅行車款及2款Trike車系的引擎,也從2018年式的Milwaukee-Eight 107(1745cc)增大為Milwaukee-Eight 114(1868cc)。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802,32801"] ▲「BOOM! BOX GTS」採用不容易刮傷且耐用性極高的CG(Cover Glass)玻璃,使得儀表板也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使用指尖觸碰操作(雖然照片中是用手直接觸控,不過就算戴著手套也能夠操作)。   FXDR001-800x502▲在旅行車系中搭載車載娛樂系統「BOOM! BOX GTS」的頂級車款「Ultra Limited」

主要規格

FXDR114
全長×全寬×全高(mm) 2425×925×1085mm
軸距(mm) 1735mm
座高(mm) 720mm
車重(kg) 303kg
引擎形式 氣冷式4行程OHV 4汽門V型雙缸
總排氣量(cc) 1868cc
最大馬力(ps/rpm) N/A
最大扭力(kg-m/rpm) 16.3㎏-m/3500rpm
變速箱形式 6段往復式
輪胎尺寸 120/70ZR19
240/40R18

相關新聞頁面

HARLEY-DAVIDSON 電動車款「LIVEWIRE」2019年市售? 美式悍將 HARLEY-DAVIDSON「Street Fighter」2020年登場? 【編輯長專欄】適者生存 HARLEY-DAVIDSON 全新研發計畫啟動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新次元懸吊概念 YAMAHA「NIKEN」LMW結構解密

$
0
0
001-24   YAMAHA在前陣子舉辦的NIKEN試乘會中,終於首度公開了拆掉整流罩後的車身結構。   新型態摩托車款「NIKEN」除了搭載LMW技術以外,在轉向裝置上竟然碰巧和2018年式的新款GOLDWING有著共通點?!  
相關新聞頁面 難以撼動的旗艦地位HONDA「GOLDWING」進化史(下)

採用雙轉向軸的LMW裝置

一般摩托車款都是將把手固定在上三角台上,因此握把位置都是由上三角台的位置來決定,所以如果坐墊到三角台的距離很遠,就只能裝上位置向後延伸的把手讓握把離騎士近一點。   然而,由於GOLDWING所搭載的水平對臥6汽缸引擎的前後尺寸較長,所以三角台離坐墊比較遠,因此就算是裝上位置向後延伸的把手,能靠近騎士的距離也有極限,所以為了讓新款GOLDWING的把手能更接近騎士,HONDA將其上三角台與下三角台分開,改採用轉向連結桿連接兩者的獨特結構。   但是,雖然NIKEN也使用了同樣的轉向連接桿結構,但目的卻完全不同。NIKEN之所以採用轉向連接桿的結構是為了要讓騎士可以離前輪的操舵軸遠一點,所以才將把手設置在離騎士較近的地方。   之所以這麼做的最大理由是因為NIKEN有2顆前輪,所以車身重量會集中在前方,而為了調整前後輪的重量分佈,才會選擇使用轉向連接桿將握把向騎士靠近、讓騎士的乘坐位置跟著向後移動。   摩托車重量分佈的最理想狀態是當騎士坐上車時,前後輪的負重呈現50:50的狀態最完美,所以NIKEN才故意讓騎士坐的位置遠離前輪。   004-21▲從圖片中應該可以看出前輪的操舵軸在上三角台的前方,YAMAHA將這個結構稱為雙轉向軸,藉由騎士坐的位置將前後輪的重量分配調整到最佳。   006-11▲以GOLDWING的例子來說,雖然雙A臂懸吊系統的上下三角台改變位置的原因和NIKEN不一樣,但碰巧都使用了一樣的機械原理。    

就連把手都不需要的電子線控轉向技術

雖然我們可以依照體型來選擇尺寸適合的衣服,但在騎乘摩托車時,卻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體型來選擇把手和乘坐的位置,所以只要把手消失的話,這種煩惱就會跟著不見吧!?   在今年(2018)5月23~25日於日本橫濱舉辦的「人與車的技術展」中,YAMAHA展出的「MOTOROiD」雖然有握把,但卻是固定死的,代表著騎士無法使用握把來轉向。那麼要如何操控前輪轉向呢?只要用手指撥動轉盤狀的開關就能讓馬達控制前輪轉向。   007-6▲左邊握把的轉盤就是轉向開關,操控前輪轉向的馬達則設置在前叉底部附近。握把採用不能移動的固定式,騎乘姿勢則設定的和YZF-R1一樣。

相關新聞頁面

【試乘報告】超脫常規的騎乘感 YAMAHA「NIKEN」 如履平地 YAMAHA「NIKEN」LMW結構分析 難以撼動的旗艦地位HONDA「GOLDWING」進化史(下)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新次元懸吊概念 YAMAHA「NIKEN」LMW結構解密

$
0
0
001-24   YAMAHA在前陣子舉辦的NIKEN試乘會中,終於首度公開了拆掉整流罩後的車身結構。   新型態摩托車款「NIKEN」除了搭載LMW技術以外,在轉向裝置上竟然碰巧和2018年式的新款GOLDWING有著共通點?!  
相關新聞頁面 難以撼動的旗艦地位HONDA「GOLDWING」進化史(下)

採用雙轉向軸的LMW裝置

一般摩托車款都是將把手固定在上三角台上,因此握把位置都是由上三角台的位置來決定,所以如果坐墊到三角台的距離很遠,就只能裝上位置向後延伸的把手讓握把離騎士近一點。   然而,由於GOLDWING所搭載的水平對臥6汽缸引擎的前後尺寸較長,所以三角台離坐墊比較遠,因此就算是裝上位置向後延伸的把手,能靠近騎士的距離也有極限,所以為了讓新款GOLDWING的把手能更接近騎士,HONDA將其上三角台與下三角台分開,改採用轉向連結桿連接兩者的獨特結構。   但是,雖然NIKEN也使用了同樣的轉向連接桿結構,但目的卻完全不同。NIKEN之所以採用轉向連接桿的結構是為了要讓騎士可以離前輪的操舵軸遠一點,所以才將把手設置在離騎士較近的地方。   之所以這麼做的最大理由是因為NIKEN有2顆前輪,所以車身重量會集中在前方,而為了調整前後輪的重量分佈,才會選擇使用轉向連接桿將握把向騎士靠近、讓騎士的乘坐位置跟著向後移動。   摩托車重量分佈的最理想狀態是當騎士坐上車時,前後輪的負重呈現50:50的狀態最完美,所以NIKEN才故意讓騎士坐的位置遠離前輪。   004-21▲從圖片中應該可以看出前輪的操舵軸在上三角台的前方,YAMAHA將這個結構稱為雙轉向軸,藉由騎士坐的位置將前後輪的重量分配調整到最佳。   006-11▲以GOLDWING的例子來說,雖然雙A臂懸吊系統的上下三角台改變位置的原因和NIKEN不一樣,但碰巧都使用了一樣的機械原理。    

就連把手都不需要的電子線控轉向技術

雖然我們可以依照體型來選擇尺寸適合的衣服,但在騎乘摩托車時,卻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體型來選擇把手和乘坐的位置,所以只要把手消失的話,這種煩惱就會跟著不見吧!?   在今年(2018)5月23~25日於日本橫濱舉辦的「人與車的技術展」中,YAMAHA展出的「MOTOROiD」雖然有握把,但卻是固定死的,代表著騎士無法使用握把來轉向。那麼要如何操控前輪轉向呢?只要用手指撥動轉盤狀的開關就能讓馬達控制前輪轉向。   007-6▲左邊握把的轉盤就是轉向開關,操控前輪轉向的馬達則設置在前叉底部附近。握把採用不能移動的固定式,騎乘姿勢則設定的和YZF-R1一樣。

相關新聞頁面

【試乘報告】超脫常規的騎乘感 YAMAHA「NIKEN」 如履平地 YAMAHA「NIKEN」LMW結構分析 難以撼動的旗艦地位HONDA「GOLDWING」進化史(下)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物流通報】「Webike摩托百貨」基本運費調整公告

$
0
0
402cfa9dd6127d856d8dd5ea74ec8da6   各位親愛的會員您好: 交通部公路總局於107年7月9日「路運綜字第1070072148號函」之公告,核准國內物流運輸業者,基本運價上限調幅為6.02%,附件圖所示。   本公司配合之物流業者因應公路總局之核定進行運費調整。「Webike摩托百貨」也自9/1起,將基本運費由$85元調至$90元,調整幅度為5.8%,請各位會員多多包涵。   公路總局公告原文: 40209974_485359438605296_7733341955093954560_n   若有相關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Webike-摩托百貨」 竭誠為您服務,祝您行車平安!

他山之石/讓更多女性騎士投入摩托車活動的契機

$
0
0
20180628_sagawa_01

全世界唯一禁止女性駕駛的地方

在今年(2018)6月,全世界都在瘋傳沙烏地阿拉伯終於解除禁止女性駕駛車輛的法令,而就筆者的了解,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嚴守伊斯蘭教的教義,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禁止女性駕駛車輛的國家,而這次的解禁也意味著改革的象徵,所以在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更是掀起一陣歡迎的熱潮。   20180628_sagawa_03   根據新聞媒體的報導,在解禁後的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也陸陸續續出現了手握方向盤的女性駕駛的身影,估計未來的沙烏地阿拉伯將會有600萬名女性考取駕照,在女性走入社會後應該也能有效帶動經濟發展。

沙烏地阿拉伯也開辦起摩托車駕訓班

此外,在禁止女性駕駛的法令解除之前,沙烏地阿拉伯的媒體也曾報導過,有一些女性為了騎乘摩托車而聚集在民間的賽車場上做騎乘練習,接受採訪的女性表示「從小時候就喜歡騎摩托車」、「從小就是看著家人騎摩托車的身影長大」等等,且都表示「熟練之後想要騎在街上」,而這則報導也提到騎乘摩托車所代表的就是「自由的象徵」,這個說法也讓筆者印象非常深刻。

十人中就有一人是女性駕駛

20180628_sagawa_04   另一方面,關於日本女性的狀況又是如何呢?有多少人會騎乘摩托車呢?根據日本平成29年(2017)日本警察廳的數據顯示,擁有排氣量400cc以上駕照的人數大致上是男性900萬人、女性60萬人,而具備排氣量400cc以下駕照的則是男性900萬人、女性130萬人,領有排氣量125cc以下駕照的則是男性1000萬人、女性600萬人;整體來說,在日本擁有摩托車駕照的男性約有2800萬人、女性則是790萬人,占日本整體人數的2成左右。   以上數據和日本摩托車界經常說的「十人中有一人是女性騎士」的比例一致,但筆者感覺實際上應該比這個數據還要更少。因為以筆者周遭來說,雖然考到駕照但沒有買車、或者是開始騎車沒多久就因為一些理由放棄等等,女性騎士變成「紙上駕駛」的比例出乎意外地高,和其他運動或休閒活動相比,參與摩托車運動的女性比例更是特別低。

對女性而言比較困難!?

那為什麼騎乘摩托車的女性會特別少呢?筆者認為最多的理由應該是「不管是體力或是體型都很難應付摩托車」,所以就算是去駕訓班努力地拿到駕照,但只要騎上馬路就一定會遇到狹窄路面、上坡路段的突然停止或U字型迴轉等對男性騎士而言也是很難處理的狀況,再加上如果又是騎乘車重動輒200kg的大排氣量車款的話,車身重量真的會對女性騎士造成很大的身理及心理上的負擔。   在雙腳著地性方面,雖然很多人都說只要騎上去之後就沒差,但如果是騎乘在走走停停的街道上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影響。舉個例子,雖然筆者的體型也算魁梧,但每次在騎乘大型冒險車款那種只能單腳踩地的車款時,在等紅綠燈時也都會緊張到不行,所以筆者也不難理解大家的這種感覺。「雖然有想騎的車款,但卻因為踩不到地面而放棄」,筆者也經常聽到女性騎士們這樣的抱怨。

電子設備是關鍵

所以如果想要增加女性投入到摩托車活動的話,就應該重新修正摩托車的研發理念,現在的摩托車款需要的是對所有人都友善、讓人無障礙且無壓力的騎乘摩托車的創意。   考慮到女性騎乘摩托車的機會變多,未來各大廠牌應該可以考慮研發出不管是在心理上或是體力上都讓人容易接受的車款,而且不是單純的將車身重量變輕或是變得精巧而已,而是要藉由電子配備讓騎士更容易的駕駛並增加騎乘時的安心感。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870,32871"]   從這個層面來說,HONDA與YAMAHA先前在日本東京摩托車展上發表的「Riding Assist-e」以及「MOTOROiD」等可以自己平衡站立的摩托車款就非常值得期待。   這個概念不只能減低女性騎士的心理障礙,也可以降低身心障礙人士或高齡者在騎乘摩托車時的難度。當然,各廠牌最好也能夠多增加一些能輕鬆駕馭而且可愛的摩托車款,讓女性騎士會更熱衷於摩托車。   不是因為「女性多的地方男性就會跟著變多」的這個定律,而是如果讓女性騎士變得更多的話,應該對摩托車界與休閒產業的發展都會有所幫助。

相關新聞頁面

HONDA與YAMAHA的未來科技之爭  

「Webike摩托快訊」編輯長 Kenny佐川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他山之石/讓更多女性騎士投入摩托車活動的契機

$
0
0
20180628_sagawa_01

全世界唯一禁止女性駕駛的地方

在今年(2018)6月,全世界都在瘋傳沙烏地阿拉伯終於解除禁止女性駕駛車輛的法令,而就筆者的了解,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嚴守伊斯蘭教的教義,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禁止女性駕駛車輛的國家,而這次的解禁也意味著改革的象徵,所以在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更是掀起一陣歡迎的熱潮。   20180628_sagawa_03   根據新聞媒體的報導,在解禁後的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也陸陸續續出現了手握方向盤的女性駕駛的身影,估計未來的沙烏地阿拉伯將會有600萬名女性考取駕照,在女性走入社會後應該也能有效帶動經濟發展。

沙烏地阿拉伯也開辦起摩托車駕訓班

此外,在禁止女性駕駛的法令解除之前,沙烏地阿拉伯的媒體也曾報導過,有一些女性為了騎乘摩托車而聚集在民間的賽車場上做騎乘練習,接受採訪的女性表示「從小時候就喜歡騎摩托車」、「從小就是看著家人騎摩托車的身影長大」等等,且都表示「熟練之後想要騎在街上」,而這則報導也提到騎乘摩托車所代表的就是「自由的象徵」,這個說法也讓筆者印象非常深刻。

十人中就有一人是女性駕駛

20180628_sagawa_04   另一方面,關於日本女性的狀況又是如何呢?有多少人會騎乘摩托車呢?根據日本平成29年(2017)日本警察廳的數據顯示,擁有排氣量400cc以上駕照的人數大致上是男性900萬人、女性60萬人,而具備排氣量400cc以下駕照的則是男性900萬人、女性130萬人,領有排氣量125cc以下駕照的則是男性1000萬人、女性600萬人;整體來說,在日本擁有摩托車駕照的男性約有2800萬人、女性則是790萬人,占日本整體人數的2成左右。   以上數據和日本摩托車界經常說的「十人中有一人是女性騎士」的比例一致,但筆者感覺實際上應該比這個數據還要更少。因為以筆者周遭來說,雖然考到駕照但沒有買車、或者是開始騎車沒多久就因為一些理由放棄等等,女性騎士變成「紙上駕駛」的比例出乎意外地高,和其他運動或休閒活動相比,參與摩托車運動的女性比例更是特別低。

對女性而言比較困難!?

那為什麼騎乘摩托車的女性會特別少呢?筆者認為最多的理由應該是「不管是體力或是體型都很難應付摩托車」,所以就算是去駕訓班努力地拿到駕照,但只要騎上馬路就一定會遇到狹窄路面、上坡路段的突然停止或U字型迴轉等對男性騎士而言也是很難處理的狀況,再加上如果又是騎乘車重動輒200kg的大排氣量車款的話,車身重量真的會對女性騎士造成很大的身理及心理上的負擔。   在雙腳著地性方面,雖然很多人都說只要騎上去之後就沒差,但如果是騎乘在走走停停的街道上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影響。舉個例子,雖然筆者的體型也算魁梧,但每次在騎乘大型冒險車款那種只能單腳踩地的車款時,在等紅綠燈時也都會緊張到不行,所以筆者也不難理解大家的這種感覺。「雖然有想騎的車款,但卻因為踩不到地面而放棄」,筆者也經常聽到女性騎士們這樣的抱怨。

電子設備是關鍵

所以如果想要增加女性投入到摩托車活動的話,就應該重新修正摩托車的研發理念,現在的摩托車款需要的是對所有人都友善、讓人無障礙且無壓力的騎乘摩托車的創意。   考慮到女性騎乘摩托車的機會變多,未來各大廠牌應該可以考慮研發出不管是在心理上或是體力上都讓人容易接受的車款,而且不是單純的將車身重量變輕或是變得精巧而已,而是要藉由電子配備讓騎士更容易的駕駛並增加騎乘時的安心感。 [gallery columns="2" size="medium" ids="32870,32871"]   從這個層面來說,HONDA與YAMAHA先前在日本東京摩托車展上發表的「Riding Assist-e」以及「MOTOROiD」等可以自己平衡站立的摩托車款就非常值得期待。   這個概念不只能減低女性騎士的心理障礙,也可以降低身心障礙人士或高齡者在騎乘摩托車時的難度。當然,各廠牌最好也能夠多增加一些能輕鬆駕馭而且可愛的摩托車款,讓女性騎士會更熱衷於摩托車。   不是因為「女性多的地方男性就會跟著變多」的這個定律,而是如果讓女性騎士變得更多的話,應該對摩托車界與休閒產業的發展都會有所幫助。

相關新聞頁面

HONDA與YAMAHA的未來科技之爭  

「Webike摩托快訊」編輯長 Kenny佐川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8月精選SALE

38726863_818014258322197_5309231012725653504_ohttps://goo.gl/j2HJGW

【試乘報告】街道王者決定戰「CB1000R/MT-10」

$
0
0
main   由於YAMAHA推出極具代表性的人氣車款MT-10,使其他競爭對手為了與之對抗也推出了新車款,讓2018年這一年的街車車款競爭變得極為激烈。   這次就為大家獻上以YZF-R1為基礎的MT-10以及同樣繼承超級運動車款血統的CB1000R的試乘比較報告。   prof ▲負責本次測試的兩位騎士,丸山浩(左邊照片)是眾所皆知的國際賽車手,同時也是YOUNG MACHINE的主要測試車手,本次將以專家的角度來分析MT-10。   另一位負責試乘的騎士則是沼尾宏明(右邊照片),沼尾宏明是活躍在各種摩托車雜誌的摩托車作家,騎乘技術屬於一般會騎乘長途旅行的騎士,由於採訪MT-10研發人員的經驗極為豐富,所以對這次進行比較的2輛車款都非常感興趣。

高品質vs運動感,同為並列4汽缸引擎的絕佳對照組

YAMAHA自2014年推出MT-09以來,新生的MT系列就表現出和其他競爭對手截然不同的風格,因此獲得消費者壓倒性的支持。而在MT系列中,MT-10更是以「最強超級運動車款」的YZF-R1為基礎所打造出的旗艦街車車款。   實際試乘之後發現並列4汽缸搭配十字曲軸的引擎性格非常鮮明,相對於一般引擎所採用的180度曲軸,MT-10是除了YZF-R1以外唯一一輛採用90度曲軸的車款,而這個繼承自MotoGP參賽車YZR-M1的製造技術,能夠根據騎士右手的油門操控,產生類似V型4汽缸引擎的線性操控反應,因此MT-10也和YZF-R1不太一樣,具備豐富的面貌。   mt-yoko-re▲MT-10/SP,將繼承自YZF-R1的並列4汽缸引擎與鋁合金車架調整到適合街道騎乘的狀態,是一款極具騎乘攻擊性的超級街車車款。   MT-10在引擎轉速5000rpm以下時的油門反應非常穩定,而那種獨特鼓動感以及柔順的引擎運轉等也都別有一番風味,而且引擎運轉時不太會有什麼震動,不容易讓人覺得疲累,而這個特色也被有效地利用在街道騎乘及高速巡航中。即使右手催動油門也不會讓人覺得緊張,且加速感非常沉穩,讓人在十字路口左右轉或是U字型迴轉時都覺得很輕鬆。   另一方面,CB1000R雖然一樣採用並列4汽缸引擎,但是卻使用傳統的180度曲軸,因此會很直接地反應右手油門的操控,且CB1000R的動力範圍非常寬,即使是騎乘在街道上也能讓騎士感受到運動車款的感覺。   而且兩台車不只引擎特性上呈現對比,就連車身大小也都截然不同。由於MT-10的車身比較大所以比較有安定感,而CB1000R的車身就比較精巧,在整體呈現出比較靈活的感覺;在騎乘姿勢方面,MT-10的上半身會比較挺直,而CB1000R則是會比較向前傾。   cb-yoko-re▲CB1000R採用專屬的鋼製背脊式車架,且以CBR1000RR為基礎,採用搭載180度曲軸的並列4汽缸引擎的復古運動車款。   highway-1▲MT-10SP在高速巡航時的感覺非常輕鬆,由於車身較大所以很有安定感,面對路面衝擊的吸收性也很好,再加上騎乘感極佳的電子控制避震器以及平穩的油門反應與不太會震動的引擎等,實際騎乘時讓人感覺非常地舒適,而頭燈整流罩與側蓋也讓騎士的上半身與腳底都有一定的防風效果,且坐墊也非常寬、緩衝性也極佳,整體上騎起來的感覺比CB1000R更不容易覺得累。   而CB1000R雖然是街車車款但是也非常追求運動性,所以在高速巡航時的騎乘感也非常具有運動車款的風格。總而言之,CB1000R的作動非常迅速、非常擅長變換車道或超車,讓人會產生想要更進一步操控的慾望。   在試乘時偶然遇到兩台車都是在6檔、時速100㎞ /h,而且轉速都在4200rpm,在這個狀態下催動油門的話,CB1000R的加速會讓人有種直接衝出去的感覺,但MT-10的加速就表現出很溫和平穩的感受,而這種不經意的加速感非常適合長距離騎乘,所以筆者覺得就算是300㎞左右的長途旅行對MT-10來說也是小事一件。   aacity▲在街道騎乘時,MT-10在低轉速時的溫和特性就非常加分,意外地適合日常生活的代步騎乘,即使只是到附近買東西或上班上課都不會有問題,就算覺得疲累也會讓人產生想騎車的衝動。   但是,MT-10和CB1000R相比的把手切角較小,所以就算是想要U字型迴轉也會變成繞一大圈。另一方面,CB1000R因為車身比較精巧,再加上迅速的油門反應讓傾斜車身變得很容易,所以非常簡單就能完成迴轉;雖是如此,但CB1000R擅長的還是運動騎乘。   名称未設定-5▲照片中的騎士身高168㎝、體重61㎏。雖然握把高度和CB1000R幾乎相同,但是因為把手距離離騎士比較近,所以在騎乘時的上半身會比較挺直。MT-10的車身非常有份量感,在整體感覺上非常像大型街車車款。雙腳著地性方面,因為雙腳需要往外伸,所以只能腳尖碰地而已。   cb-ashi-re▲CB1000R的特色是稍微向前傾的把手,高度則大約是在腰骨以上的位置,由於把手距離比較遠,所以騎士的坐姿會比較向前傾。雙腳著地性方面,由於坐墊與車架比較細長,所以前腳掌都能夠碰到地面。   oshihiki▲機動性方面,雖然MT-10不知道為什麼讓人感覺很大台又笨重,但是把手設計在容易握到的位置所以很容易移動,而CB1000R雖然容易移動,但如果是體型較為嬌小的騎士的話,龍頭在轉到最旁邊的時候就不容易握到右邊把手。

極速的MT-10與富操控樂趣的CB1000R

在山路騎乘時,MT-10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在引擎轉速超過5000rpm時的騎乘感突然改變,除了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加速感外,對油門操控的反應也變得非常銳利,完全就是發揮出YZF-R1引擎實力的感覺。   而且MT-10跟YZF-R1一樣,就算重心沒有在前輪時也會自然地向內傾斜,所以只要一傾斜車身就能很順暢地過彎;煞車裝置方面,一開始的煞車非常穩也很容易作動,在全力按下煞車時的避震器作動也非常好。   maru_run_MT▲在過彎回正車身時只要右手催一下就能很簡單的讓前輪離地!雖然MT-10的馬力比YZF-R1低上許多,但是以街車車款來說這已經幾乎到了極限的存在,所以如果是騎乘在比較陡峭的山路時就會比較要求騎士技術,但是在高速過彎時,則不管是誰都能享受騎乘的快感。   雖然MT-09也是一樣的操駕感受,但馬力強勁的引擎加上越野車般的操控性能,讓作為MT系列旗艦車款的MT-10給人一股非常強烈的「騎著一台超強的摩托車款」的感覺。   cb_run_maru▲另一方面,CB1000R就是非常標準的運動車款,由於引擎和車身的整體平衡非常好,只要右手催動油門就能迅速加速,在傾斜車身過彎時也很輕鬆,且轉彎時前後輪的接地感都很高,過彎時能夠完全按照騎士的想法作動。   比MT-10還嬌小的車身有助於表現出出色的煞車性能,再加上能直接換檔的電子快排系統等都對CB1000R的靈活性帶來很大的幫助;絕對迅速的MT-10以及富有操控樂趣的CB1000R,這兩台車的表現截然不同。   tundem▲在雙人騎乘方面,MT-10的缺點是沒有後座扶手、後座腳踏也比較高,但是坐墊很舒服而且不容易滑動,而CB1000R雖然有後座扶手,但後座的位置並不舒服,而且沒有坐墊整流罩也讓人覺得不安,因此後座坐起來比較舒服的是MT-10,但比較不會影響操控性的則是CB1000R。   matome

要選擇革新的MT-10還是經典的CB1000R?

配備獨一無二的十字曲軸引擎的MT-10雖然極具風格,但卻不只適用於運動騎乘,也能把它當成像汽車一樣作為移動的交通工具,如果討厭和其他人騎乘一樣的車款,卻想要一台適合街道騎乘及長途旅行等用途廣泛的車款的話,就非常推薦MT-10。   而CB1000R則是一款「搭載並列4汽缸引擎的運動車款」,保持HONDA一直以來的風格,容易拉高轉速且油門反應極佳的引擎完美繼承了HONDA傳統並列4汽缸引擎的騎乘樂趣。   結論就是,無論是革新的MT-10或是經典的CB1000R,兩台車雖然都是搭載並列4汽缸引擎但性能卻截然不同。對於沒有汽車、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騎乘摩托車代步的人的話,就比較推薦選擇MT-10,但如果平常是以汽車代步,只是想在假日享受運動騎乘樂趣的人則推薦CB1000R。   engine▲MT-10搭載最大馬力160ps的十字曲軸並列4汽缸引擎,而CB1000R則是搭載繼承自2004-07年式CBR1000RR的180度曲軸的並列4汽缸引擎,最大馬力則為145ps。兩台車都有配備電子快排,但MT-10只能升檔,CB1000R則可以升降檔。   meter-re-2▲儀表板方面,只有MT-10SP是配備彩色液晶螢幕,並搭載循跡控制系統及4段輸出馬力可調,標準版則配備3種騎乘模式,而兩個版本皆在儀錶板左邊配備了電源插座,CB1000R則是搭載黑白液晶螢幕加彩色燈號顯示,並有4種騎乘模式可以調整。   f-sus-re2▲前輪懸吊裝置部分,MT-10SP配備OHLINS製電子控制懸吊系統,標準版則是配備KYB製的AOSⅡ倒立式前叉,而CB1000R則是採用SHOWA製的SFF-BP倒立式前叉。   r-sus_re2▲後輪懸吊裝置部分,MT-10SP的電子避震器能夠搭配前叉進行更精密的懸吊調整,標準版則是採用全可調後避震,而CB1000R則是搭載SHOWA製的全可調後避震。

主要規格

車款廠牌 HONDA YAMAHA
車款名稱 CB1000R MT-10
全長×全寬×全高 (mm) 2120×790×1090mm 2095×800×1110mm
軸距 (mm) 1455mm 1400mm
坐墊高度 (mm) 830mm 825mm
車體重量 (kg) 212kg 210kg
引擎型式 水冷式4行程DOHC 4汽門並列4汽缸
總排氣量 (cc) 998cc 997cc
缸徑×行程 (mm) 75.0×56.5mm 79.0×50.9mm
壓縮比 11.6:1 12.0:1
最高輸出馬力(PS/rpm) 145PS/10500rpm 160PS/11500rpm
最大扭力 (kg-m/rpm) 10.6Kg-m/8250rpm 11.3Kg-m/9000rpm
油箱容量 (L) 16L 17L
變速形式 常時齒合式6段往復
輪胎尺寸 120/70ZR17
190/55ZR17

相關車型頁面

【HONDA】CB1000R YAMAHA】MT-10

相關新聞頁面

【試乘報告】街頭焦點之爭「CB1000R/MT-10」 【試乘報告】新世代標竿 HONDA「CB1000R」 【編輯長專欄】動態試乘報告 YAMAHA 「MT-10SP」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9月精選SALE

1534994711510 https://www.webike.tw/benefit/sale/2018-09

「Z」車系的氣冷引擎絕響「ZEPHYR X Final Edition」

$
0
0
002-39   以擁有46年歷史而自豪的YOUNG MACHINE,三不五時就能在資料庫中發現珍貴照片。   筆者這次找到的舊報導就是在大約10年前拍攝的KAWASAKI「ZEPHYR X Final Edition」,雖然沒有很舊,卻非常令人懷念。

從火紅色開始也從火紅色結束

作為掀起1990年代街車車款熱潮「Zephyr 400」的後繼車款誕生的ZEPHYR X,以搭載氣冷式並列4汽缸引擎於1996年推出;雖然ZEPHYR X是自推出後連續販售了13年的長銷車款,但其搭載的引擎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上市的Z400FX。   更甚者,說到KAWASAKI旗下搭載氣冷式並列4汽缸引擎的鼻祖級車款的話,就不能不提到1973年式的Z1(於1972年的秋天推出販售),因此搭載氣冷式引擎的「Z」車系在實際上可是足足橫跨了38年的歷史。   Z1曾創下在全世界都熱賣的暢銷紀錄,是一輛同時具備高性能、高品質與設計感的歷史名車中的名車,就算是到2018年的現在仍有眾多的支持者。此外,Z1也成為在多年後新誕生的街車車款類型中的追崇角色,對後世的街車車款影響極為深遠。   雖然提到象徵初期型的Z1或者是日規款的Z2配色的話,大家就會想到咖啡色與橘色的配色塗裝,但截至目前為止所推出的ZEPHYR系列則採用通稱「火紅色」的配色,相信許多讀者應該也都會感到熟悉。   ZEPHYR X Final Edition所採用的車身顏色是糖果棕搭配糖果橘,而這個塗裝也和ZEPHYR 750/1100的最終款一模一樣,需要由熟練的塗裝師傅花費時間上色塗裝,坐墊皮革也換成更高級的皮革並額外安裝金色飾徽。   而就在KAWASAKI推出了ZEPHYR X Final Edition後,也代表著搭載氣冷式並列4汽缸引擎的「Z」車系就此閉幕。   004-28▲當時在日本的售價為65萬5000日圓的ZEPHYR X Final Edition。在2009年4月10日推出銷售的ZEPHYR X Final Edition延續了在2007年推出的ZEPHYR 750/1100一樣的火紅配色,代表著自始自終皆採用同一配色貫徹到底。   005-24▲ZEPHYR X Final Edition只推出以棕色為基礎並加入橘色塗裝的專屬「火紅色」,可說是採用了初期型Z1風格的象徵配色;此外,2007年式ZEPHYR 750/1100的火紅色則是以黑色搭配紅色,和這個配色的感覺完全不同。   006-23▲1973年式的Z1,這個塗裝配色的正式名稱是甜心棕,同時也只有1973年式採用這個塗裝。   007-18▲於2007年販售的ZEPHYR 1100/750的型錄上寫的配色名稱是糖果棕×糖果橘,並採用和Z1同樣的塗裝工法,引以為傲的油箱塗裝不是採用轉印製成,而是由塗裝師傅藉著手工慢慢上色。   009-10▲加上車尾整流罩的造型設計,最早是出現在KAWASAKI於1970年代後推出的MACH系列,之後更延續使用到現代的街車車款上。ZEPHYR X Final Edition那具有高級感的金屬雙色調塗裝,給人一種彷彿是Z1特仕版的高規格感受。   010-9▲圓形頭燈加上砲彈型儀表板與雙槍後避震,經典街車車款的造型設計可以說是由Z1所帶起的標準樣式。   011-5▲油箱的塗裝是由師傅藉由手工上色四次後才能打造出沒有分界線且具有一致感的顏色。坐墊皮革方面,ZEPHYR X Final Edition也採用不同於標準版的設計,但坐墊本身則都是相同的。

相關車型頁面

【KAWASAKI】Z900RS

相關新聞頁面

傳承Z的名號 KAWASAKI「Z」車系特展 KAWASAKI 2019年式「Z900RS CAFE」新色亮相 經典不需改變 KAWASAKI 2019年式「Z900RS」發表 「Z900RS/XSR900/XSR700」的公路激戰! (上)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9月精選SALE

1534994711510 https://www.webike.tw/benefit/sale/2018-09

【試乘報告】街道王者決定戰「CB1000R/MT-10」

$
0
0
main   由於YAMAHA推出極具代表性的人氣車款MT-10,使其他競爭對手為了與之對抗也推出了新車款,讓2018年這一年的街車車款競爭變得極為激烈。   這次就為大家獻上以YZF-R1為基礎的MT-10以及同樣繼承超級運動車款血統的CB1000R的試乘比較報告。   prof ▲負責本次測試的兩位騎士,丸山浩(左邊照片)是眾所皆知的國際賽車手,同時也是YOUNG MACHINE的主要測試車手,本次將以專家的角度來分析MT-10。   另一位負責試乘的騎士則是沼尾宏明(右邊照片),沼尾宏明是活躍在各種摩托車雜誌的摩托車作家,騎乘技術屬於一般會騎乘長途旅行的騎士,由於採訪MT-10研發人員的經驗極為豐富,所以對這次進行比較的2輛車款都非常感興趣。

高品質vs運動感,同為並列4汽缸引擎的絕佳對照組

YAMAHA自2014年推出MT-09以來,新生的MT系列就表現出和其他競爭對手截然不同的風格,因此獲得消費者壓倒性的支持。而在MT系列中,MT-10更是以「最強超級運動車款」的YZF-R1為基礎所打造出的旗艦街車車款。   實際試乘之後發現並列4汽缸搭配十字曲軸的引擎性格非常鮮明,相對於一般引擎所採用的180度曲軸,MT-10是除了YZF-R1以外唯一一輛採用90度曲軸的車款,而這個繼承自MotoGP參賽車YZR-M1的製造技術,能夠根據騎士右手的油門操控,產生類似V型4汽缸引擎的線性操控反應,因此MT-10也和YZF-R1不太一樣,具備豐富的面貌。   mt-yoko-re▲MT-10/SP,將繼承自YZF-R1的並列4汽缸引擎與鋁合金車架調整到適合街道騎乘的狀態,是一款極具騎乘攻擊性的超級街車車款。   MT-10在引擎轉速5000rpm以下時的油門反應非常穩定,而那種獨特鼓動感以及柔順的引擎運轉等也都別有一番風味,而且引擎運轉時不太會有什麼震動,不容易讓人覺得疲累,而這個特色也被有效地利用在街道騎乘及高速巡航中。即使右手催動油門也不會讓人覺得緊張,且加速感非常沉穩,讓人在十字路口左右轉或是U字型迴轉時都覺得很輕鬆。   另一方面,CB1000R雖然一樣採用並列4汽缸引擎,但是卻使用傳統的180度曲軸,因此會很直接地反應右手油門的操控,且CB1000R的動力範圍非常寬,即使是騎乘在街道上也能讓騎士感受到運動車款的感覺。   而且兩台車不只引擎特性上呈現對比,就連車身大小也都截然不同。由於MT-10的車身比較大所以比較有安定感,而CB1000R的車身就比較精巧,在整體呈現出比較靈活的感覺;在騎乘姿勢方面,MT-10的上半身會比較挺直,而CB1000R則是會比較向前傾。   cb-yoko-re▲CB1000R採用專屬的鋼製背脊式車架,且以CBR1000RR為基礎,採用搭載180度曲軸的並列4汽缸引擎的復古運動車款。   highway-1▲MT-10SP在高速巡航時的感覺非常輕鬆,由於車身較大所以很有安定感,面對路面衝擊的吸收性也很好,再加上騎乘感極佳的電子控制避震器以及平穩的油門反應與不太會震動的引擎等,實際騎乘時讓人感覺非常地舒適,而頭燈整流罩與側蓋也讓騎士的上半身與腳底都有一定的防風效果,且坐墊也非常寬、緩衝性也極佳,整體上騎起來的感覺比CB1000R更不容易覺得累。   而CB1000R雖然是街車車款但是也非常追求運動性,所以在高速巡航時的騎乘感也非常具有運動車款的風格。總而言之,CB1000R的作動非常迅速、非常擅長變換車道或超車,讓人會產生想要更進一步操控的慾望。   在試乘時偶然遇到兩台車都是在6檔、時速100㎞ /h,而且轉速都在4200rpm,在這個狀態下催動油門的話,CB1000R的加速會讓人有種直接衝出去的感覺,但MT-10的加速就表現出很溫和平穩的感受,而這種不經意的加速感非常適合長距離騎乘,所以筆者覺得就算是300㎞左右的長途旅行對MT-10來說也是小事一件。   aacity▲在街道騎乘時,MT-10在低轉速時的溫和特性就非常加分,意外地適合日常生活的代步騎乘,即使只是到附近買東西或上班上課都不會有問題,就算覺得疲累也會讓人產生想騎車的衝動。   但是,MT-10和CB1000R相比的把手切角較小,所以就算是想要U字型迴轉也會變成繞一大圈。另一方面,CB1000R因為車身比較精巧,再加上迅速的油門反應讓傾斜車身變得很容易,所以非常簡單就能完成迴轉;雖是如此,但CB1000R擅長的還是運動騎乘。   名称未設定-5▲照片中的騎士身高168㎝、體重61㎏。雖然握把高度和CB1000R幾乎相同,但是因為把手距離離騎士比較近,所以在騎乘時的上半身會比較挺直。MT-10的車身非常有份量感,在整體感覺上非常像大型街車車款。雙腳著地性方面,因為雙腳需要往外伸,所以只能腳尖碰地而已。   cb-ashi-re▲CB1000R的特色是稍微向前傾的把手,高度則大約是在腰骨以上的位置,由於把手距離比較遠,所以騎士的坐姿會比較向前傾。雙腳著地性方面,由於坐墊與車架比較細長,所以前腳掌都能夠碰到地面。   oshihiki▲機動性方面,雖然MT-10不知道為什麼讓人感覺很大台又笨重,但是把手設計在容易握到的位置所以很容易移動,而CB1000R雖然容易移動,但如果是體型較為嬌小的騎士的話,龍頭在轉到最旁邊的時候就不容易握到右邊把手。

極速的MT-10與富操控樂趣的CB1000R

在山路騎乘時,MT-10又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在引擎轉速超過5000rpm時的騎乘感突然改變,除了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加速感外,對油門操控的反應也變得非常銳利,完全就是發揮出YZF-R1引擎實力的感覺。   而且MT-10跟YZF-R1一樣,就算重心沒有在前輪時也會自然地向內傾斜,所以只要一傾斜車身就能很順暢地過彎;煞車裝置方面,一開始的煞車非常穩也很容易作動,在全力按下煞車時的避震器作動也非常好。   maru_run_MT▲在過彎回正車身時只要右手催一下就能很簡單的讓前輪離地!雖然MT-10的馬力比YZF-R1低上許多,但是以街車車款來說這已經幾乎到了極限的存在,所以如果是騎乘在比較陡峭的山路時就會比較要求騎士技術,但是在高速過彎時,則不管是誰都能享受騎乘的快感。   雖然MT-09也是一樣的操駕感受,但馬力強勁的引擎加上越野車般的操控性能,讓作為MT系列旗艦車款的MT-10給人一股非常強烈的「騎著一台超強的摩托車款」的感覺。   cb_run_maru▲另一方面,CB1000R就是非常標準的運動車款,由於引擎和車身的整體平衡非常好,只要右手催動油門就能迅速加速,在傾斜車身過彎時也很輕鬆,且轉彎時前後輪的接地感都很高,過彎時能夠完全按照騎士的想法作動。   比MT-10還嬌小的車身有助於表現出出色的煞車性能,再加上能直接換檔的電子快排系統等都對CB1000R的靈活性帶來很大的幫助;絕對迅速的MT-10以及富有操控樂趣的CB1000R,這兩台車的表現截然不同。   tundem▲在雙人騎乘方面,MT-10的缺點是沒有後座扶手、後座腳踏也比較高,但是坐墊很舒服而且不容易滑動,而CB1000R雖然有後座扶手,但後座的位置並不舒服,而且沒有坐墊整流罩也讓人覺得不安,因此後座坐起來比較舒服的是MT-10,但比較不會影響操控性的則是CB1000R。   matome

要選擇革新的MT-10還是經典的CB1000R?

配備獨一無二的十字曲軸引擎的MT-10雖然極具風格,但卻不只適用於運動騎乘,也能把它當成像汽車一樣作為移動的交通工具,如果討厭和其他人騎乘一樣的車款,卻想要一台適合街道騎乘及長途旅行等用途廣泛的車款的話,就非常推薦MT-10。   而CB1000R則是一款「搭載並列4汽缸引擎的運動車款」,保持HONDA一直以來的風格,容易拉高轉速且油門反應極佳的引擎完美繼承了HONDA傳統並列4汽缸引擎的騎乘樂趣。   結論就是,無論是革新的MT-10或是經典的CB1000R,兩台車雖然都是搭載並列4汽缸引擎但性能卻截然不同。對於沒有汽車、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騎乘摩托車代步的人的話,就比較推薦選擇MT-10,但如果平常是以汽車代步,只是想在假日享受運動騎乘樂趣的人則推薦CB1000R。   engine▲MT-10搭載最大馬力160ps的十字曲軸並列4汽缸引擎,而CB1000R則是搭載繼承自2004-07年式CBR1000RR的180度曲軸的並列4汽缸引擎,最大馬力則為145ps。兩台車都有配備電子快排,但MT-10只能升檔,CB1000R則可以升降檔。   meter-re-2▲儀表板方面,只有MT-10SP是配備彩色液晶螢幕,並搭載循跡控制系統及4段輸出馬力可調,標準版則配備3種騎乘模式,而兩個版本皆在儀錶板左邊配備了電源插座,CB1000R則是搭載黑白液晶螢幕加彩色燈號顯示,並有4種騎乘模式可以調整。   f-sus-re2▲前輪懸吊裝置部分,MT-10SP配備OHLINS製電子控制懸吊系統,標準版則是配備KYB製的AOSⅡ倒立式前叉,而CB1000R則是採用SHOWA製的SFF-BP倒立式前叉。   r-sus_re2▲後輪懸吊裝置部分,MT-10SP的電子避震器能夠搭配前叉進行更精密的懸吊調整,標準版則是採用全可調後避震,而CB1000R則是搭載SHOWA製的全可調後避震。

主要規格

車款廠牌 HONDA YAMAHA
車款名稱 CB1000R MT-10
全長×全寬×全高 (mm) 2120×790×1090mm 2095×800×1110mm
軸距 (mm) 1455mm 1400mm
坐墊高度 (mm) 830mm 825mm
車體重量 (kg) 212kg 210kg
引擎型式 水冷式4行程DOHC 4汽門並列4汽缸
總排氣量 (cc) 998cc 997cc
缸徑×行程 (mm) 75.0×56.5mm 79.0×50.9mm
壓縮比 11.6:1 12.0:1
最高輸出馬力(PS/rpm) 145PS/10500rpm 160PS/11500rpm
最大扭力 (kg-m/rpm) 10.6Kg-m/8250rpm 11.3Kg-m/9000rpm
油箱容量 (L) 16L 17L
變速形式 常時齒合式6段往復
輪胎尺寸 120/70ZR17
190/55ZR17

相關車型頁面

【HONDA】CB1000R YAMAHA】MT-10

相關新聞頁面

【試乘報告】街頭焦點之爭「CB1000R/MT-10」 【試乘報告】新世代標竿 HONDA「CB1000R」 【編輯長專欄】動態試乘報告 YAMAHA 「MT-10SP」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9月精選SALE

1534994711510 https://www.webike.tw/benefit/sale/2018-09

「Z」車系的氣冷引擎絕響「ZEPHYR X Final Edition」

$
0
0
002-39   以擁有46年歷史而自豪的YOUNG MACHINE,三不五時就能在資料庫中發現珍貴照片。   筆者這次找到的舊報導就是在大約10年前拍攝的KAWASAKI「ZEPHYR X Final Edition」,雖然沒有很舊,卻非常令人懷念。

從火紅色開始也從火紅色結束

作為掀起1990年代街車車款熱潮「Zephyr 400」的後繼車款誕生的ZEPHYR X,以搭載氣冷式並列4汽缸引擎於1996年推出;雖然ZEPHYR X是自推出後連續販售了13年的長銷車款,但其搭載的引擎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上市的Z400FX。   更甚者,說到KAWASAKI旗下搭載氣冷式並列4汽缸引擎的鼻祖級車款的話,就不能不提到1973年式的Z1(於1972年的秋天推出販售),因此搭載氣冷式引擎的「Z」車系在實際上可是足足橫跨了38年的歷史。   Z1曾創下在全世界都熱賣的暢銷紀錄,是一輛同時具備高性能、高品質與設計感的歷史名車中的名車,就算是到2018年的現在仍有眾多的支持者。此外,Z1也成為在多年後新誕生的街車車款類型中的追崇角色,對後世的街車車款影響極為深遠。   雖然提到象徵初期型的Z1或者是日規款的Z2配色的話,大家就會想到咖啡色與橘色的配色塗裝,但截至目前為止所推出的ZEPHYR系列則採用通稱「火紅色」的配色,相信許多讀者應該也都會感到熟悉。   ZEPHYR X Final Edition所採用的車身顏色是糖果棕搭配糖果橘,而這個塗裝也和ZEPHYR 750/1100的最終款一模一樣,需要由熟練的塗裝師傅花費時間上色塗裝,坐墊皮革也換成更高級的皮革並額外安裝金色飾徽。   而就在KAWASAKI推出了ZEPHYR X Final Edition後,也代表著搭載氣冷式並列4汽缸引擎的「Z」車系就此閉幕。   004-28▲當時在日本的售價為65萬5000日圓的ZEPHYR X Final Edition。在2009年4月10日推出銷售的ZEPHYR X Final Edition延續了在2007年推出的ZEPHYR 750/1100一樣的火紅配色,代表著自始自終皆採用同一配色貫徹到底。   005-24▲ZEPHYR X Final Edition只推出以棕色為基礎並加入橘色塗裝的專屬「火紅色」,可說是採用了初期型Z1風格的象徵配色;此外,2007年式ZEPHYR 750/1100的火紅色則是以黑色搭配紅色,和這個配色的感覺完全不同。   006-23▲1973年式的Z1,這個塗裝配色的正式名稱是甜心棕,同時也只有1973年式採用這個塗裝。   007-18▲於2007年販售的ZEPHYR 1100/750的型錄上寫的配色名稱是糖果棕×糖果橘,並採用和Z1同樣的塗裝工法,引以為傲的油箱塗裝不是採用轉印製成,而是由塗裝師傅藉著手工慢慢上色。   009-10▲加上車尾整流罩的造型設計,最早是出現在KAWASAKI於1970年代後推出的MACH系列,之後更延續使用到現代的街車車款上。ZEPHYR X Final Edition那具有高級感的金屬雙色調塗裝,給人一種彷彿是Z1特仕版的高規格感受。   010-9▲圓形頭燈加上砲彈型儀表板與雙槍後避震,經典街車車款的造型設計可以說是由Z1所帶起的標準樣式。   011-5▲油箱的塗裝是由師傅藉由手工上色四次後才能打造出沒有分界線且具有一致感的顏色。坐墊皮革方面,ZEPHYR X Final Edition也採用不同於標準版的設計,但坐墊本身則都是相同的。

相關車型頁面

【KAWASAKI】Z900RS

相關新聞頁面

傳承Z的名號 KAWASAKI「Z」車系特展 KAWASAKI 2019年式「Z900RS CAFE」新色亮相 經典不需改變 KAWASAKI 2019年式「Z900RS」發表 「Z900RS/XSR900/XSR700」的公路激戰! (上)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9月精選SALE

1534994711510 https://www.webike.tw/benefit/sale/2018-09

美式硬漢坐駕 Indian「FTR1200」誕生背景公開

$
0
0
180830_01

Indian Motorcycle所構想的運動車款

Indian Motorcycle於日前公開了在去年(2017)米蘭國際車展中發表的獨一無二改裝款「FTR1200 Custom」。   Indian Motorcycle專為賽事打造的「FTR750」,在去年甫復活後就直接在美國的摩托車沙地滑胎錦標賽中贏得年度總冠軍,而為了紀念這個榮耀,Indian Motorcycle也特別製作了獨一無二的改裝款「FTR1200 Custom」。   為了證明研發FTR750所培育出的技術並不只能侷限於摩托車賽事,也能做出針對不同客層消費者的產品,因此特地製作了這輛FTR1200 Custom;和專為賽事打造的FTR750不一樣, FTR1200 Custom是以公路騎乘為前提所精心設計的車款。   此外,由於FTR750一直都被希望能夠推出市售,因此FTR1200 Custom的登場更是讓人期待萬分。

Scout FTR1200 Custom

  Indian Motorcycle已經公佈預定將在明年(2019)販售全新車款「FTR1200」,雖然正式的上市日期還未決定,但Indian Motorcycle已經為了2019年的販售計畫開始進行生產。   雖然FTR1200的規格及配備等細節都尚未公開,但以鋼管編織車架搭配V型雙缸引擎的沙地滑胎風格,對Indian Motorcycle的車迷而言完全是一款令人耳目一新的嶄新車款。

The FTR1200 is Coming

  這次公布的FTR1200雖然在性能與設計方面皆有受到FTR750、FTR1200 Custom的極大影響,但卻是款獨樹一格的全新車款。   有關FTR1200的詳細規格與正式發售日期等消息,都將隨時在下列官方網站上更新。   ■美國官方網站 https://www.indianmotorcycle.com/en-us/ftr1200/ ■台灣官方網站 http://www.indianmotorcycle.com.tw/

相關新聞頁面

詮釋嶄新思維 Indian「FTR1200」即將投入生產  

資料提供「 Indian Motorcycle」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9月精選SALE

1534994711510 https://www.webike.tw/benefit/sale/2018-09

【夢幻名車】消失無蹤的復刻計畫 HONDA「CB Four」

$
0
0
001-28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車款都只停留在研發階段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因此這些車款也極少公開在世人面前。   為此,「夢幻名車」專欄就將精選這些傳說中的名車並加以介紹;接續在上次提到的KAWASAKI「SQUARE-FOUR 750」之後,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曾以概念車款身分出現在1999年的日本東京摩托車車展,卻又突然消失無蹤的HONDA「CB Four」。  
相關新聞頁面【夢幻名車】夭折的二行程傳奇 KAWASAKI「SQUARE-FOUR 750」

預計市售版的排氣量將超過750cc!?

全世界首款搭載並列4汽缸引擎的量產車款-HONDA CB750 Four是在1969年推出,也就是說在1999年的當時,正好是搭載並列4汽缸引擎的CB車系誕生30周年的一年,而在當年的東京摩托車展中展出的車款就是這台CB Four。誠如大家所見,這輛車款的設計主旨就是CB750 Four。   雖然CB Four的引擎不是延續SOHC而是採用DOHC引擎,但各部位的細節已經可以說像是「復刻」般的延續了CB750 Four的設計。雖然排氣量並沒有公布,但HONDA表示「若正式推出市售的話,排氣量應該會超過750cc」。   由於HONDA在過去也曾有過在車展中展示了CR110特仕版,之後便推出Dream 50市售的案例,也就是說HONDA在1999年的當時有可能會根據車迷們的反應,來決定是否將這台CB Four推出市售。   可惜的是,CB Four在1999年展出後就沒有了後續消息,很有可能是因為在進行市場調查後,由於不符合期望導致整個提案被刪除。   003-26▲HONDA在1999年的日本東京摩托車展中展出的CB Four概念款。CB Four可以視為是為了紀念CB750 Four 30周年所推出的復刻版,除了採用鋼絲輻條輪框外,前輪煞車卡鉗也仿造CB750 Four的設計,將其固定在前叉前方。   007-16▲CB Four的輪胎是採用Dunlop的TT100GP,前輪尺寸為100/90-19、後輪則是130/80-18;後搖臂則採用橢圓形斷面的鋼製後搖臂,鍊條蓋也不是使用樹脂製,而是採用與後搖臂一樣的鋼製設計。雙槍後避震除了預載可調外,還採用令人懷念的半包覆式設計,前後土除也都是鋼製並施以電鍍加工處理。   005-21▲引擎形式為氣冷式並列4汽缸並採用化油器供油,車身側蓋上的五角形飾徽則是繼承了CB750 Four的設計概念。   006-19▲排氣管管身並沒有配備任何防燙蓋,且和當時的CB400 Four一樣採用雙邊4出的獨立設計。   008-15▲CB Four的儀表採用傳統的指針式雙環設計,在時速表內設有方向燈與燃油指示燈號,轉速表內則有N檔與遠光燈的指示燈號,功能實用且簡樸高雅。   009-8▲油箱採用從外面沒辦法看到接合面的無縫式焊接設計,油箱側邊的HONDA飾徽當然也是立體的。

CB Four和後續推出的CB1100有所關連?!

CB Four在1999年的東京摩托車展展出後便音訊全無,很有可能是因為不符合市場需求而整個提案被刪除。但就在8年後的2007年,HONDA在日本東京摩托車展中展出了一台風格截然不同的CB1100F。   CB1100F除了採用前後17吋的鍛造輪框外,油箱造型也大幅度地進行改變,且雙邊4出的排氣管也變成右邊單出的造型。因此在這個時間點上,雖然CB1100F並沒有被視為是和CB Four有關聯的概念車款,但就在HONDA於2010年發表CB1100F的市售版本-CB1100時,大家才知道它的原點就是1999年的CB Four。   010-7 ▲上面的設計圖是之後成為設計部門負責人的小濱光可所畫的草圖。這張草圖在2010年CB1100正式發表時順勢公開,並介紹它就是CB1100設計概念的原點。   由於CB Four完全就是按照小濱光可設計圖所打造出來的概念車款,因此也可以認為這就是CB1100的起點。

徹底呈現出「美(美麗)、匠(專業)、樂(輕鬆)」

・最大限度地呈現出引擎機械美感的外觀設計,而氣冷式DOHC 750㏄並列4汽缸引擎就是這台車的主角。 ・充滿簡單又兼具手工感的雙搖籃式車架是車架中的經典,而CB Four的車架和放置引擎的空間比例在相互搭配下,呈現出絕佳的設計美感。 ・採用無縫焊接工法的油箱是整體外觀零件的主角,表現出自然又漂亮的車身外觀。 ・使用讓人想到計時碼錶的指針式儀表,讓騎士在騎乘時也能沉浸在指針隨著速度移動的美感中。 ・一汽缸一排氣管的雙邊4出排氣管設計,簡單就能表現出車輛性能。   看了和CB Four的設計草圖放在一起的筆記內容後就能發現,講究氣冷式引擎的優點及目標,與追求舒適騎乘感的CB1100和CB Four的設計概念完全一致。   雖然CB1100最後並沒有搭載750cc的排氣量與雙邊4出排氣管,但是從2017年式的CB1100上採用了無縫焊接油箱的這點可以看出「美(美麗)、匠(專業)、樂(輕鬆)」的設計概念被完整的延續下來。   因此,雖然CB Four不能說是夢幻車款,但是以CB750 Four復刻版的涵義來看的話,就應該可以將它歸類成夢幻名車。   011-4▲HONDA在2007年東京摩托車展中展出的CB1100F概念車款。採用前後17吋輪框與右邊單出排氣管的運動風格;順帶一提,CB1100也在2017年式追加了前後採用17吋輪框的CB1100RS。   012▲2010年式美規CB1100。引擎採用以CB1300為基礎的氣冷式1140cc引擎,前後輪框則採用18吋,在設計概念上也從2007年的摩登概念改為古典風格。   013-2▲2017年式日規CB1100EX。CB1100EX除了配備無縫焊接的油箱之外,也採用了LED頭燈、新款排氣管、鋼絲幅條輪框等,在許多部分都進行升級。

關車型頁面

【HONDA】CB1100RS 【HONDA】CB1100 【HONDA】CB1100EX

關新聞頁面

【夢幻名車】夭折的二行程傳奇 KAWASAKI「SQUARE-FOUR 750」 【夢幻名車】時代的遺珠之憾 HONDA「VT250F TURBO」 【試乘報告】古典成熟韻味 HONDA「CB1100RS」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9月精選SALE

1534994711510 https://www.webike.tw/benefit/sale/2018-09
Viewing all 67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