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HONDA在米蘭車展上發布的新款CBR1000RR-R/SP是一款睽違已久的全新設計車款,為了主打賽道騎乘而徹底提高戰鬥力的結果,就是加入了豐富的零件配備。
這次就讓我們來為大家解說一下,CBR1000RR-R/SP包含電控系統在內的各項軟、硬體配備。
Clik here to view.
▲乍看之下就像是舊款CBR1000RR的儀表板,RR-R的畫面顯示變得相當繽紛。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照片中的儀表板畫面則是將中間設計成一個大大的指針式轉速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檔位改成特大的字體顯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重點放在轉速表及單圈成績顯示的賽道模式,這個模式下不會顯示當下速度。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甚至還能即使顯示出車身姿勢,但是作出傾角時需要有一定速度,所以這個模式可能是Fun Ride使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新款的4個方向開關則是設置在握把左邊,右邊則是起動及熄火開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Bosch製IMU慣性測量儀感知器能夠檢測6個方向的車體姿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搭載在下三角台上的SHOWA製新款防甩頭,阻尼採用了和電子避震器一樣的電子控制汽門嘴來提高反應。
Clik here to view.
▲RR-R採用4顆小型魚眼作為頭燈組合,讓車頭有效降低了空氣阻力係數,成功達成同級距車款中最小的0.270。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即使安裝了定風翼也不會讓人覺得車身很寬,雖然排氣管尾段很長但也因為非常貼近車身,所以看起來並不會影響到轉彎傾角。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尖尖的車尾整流罩經過重新改良,因此也採用了考慮到空氣力學的設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下整流罩的後面能夠減少後輪接觸到風壓及雨水的機會,後土除的設計也是同樣考慮到了空氣力學的影響,因此不只能夠讓騎士的腳部比較不會受到行進風的影響,還能減少後輪抬起的問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整流罩內裝了3片定風翼,騎乘測試的結果是到4檔為止,加速能夠增加0.6秒。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定風翼的角度採用了和飛機機翼相反的攻角,從顏色分佈可以看出不容易出現空氣阻力。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如同照片中所看到的一樣,CBR1000RR-R的騎乘姿勢相當向前傾。在雙腳著地性部分,以170cm/70kg的騎士來說,兩腳腳跟大約會懸空4cm左右。
Clik here to view.
CBR1000RR-R全新採用的鋁合金製雙翼樑車架是直接把引擎當作強化零件使用,不僅直接...繼續閱讀
超詳細解構「CBR1000RR-R/SP」! 引擎篇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HONDA在米蘭車展上發布的新款CBR1000RR-R/SP是一款睽違已久的全新設計車款,為了主打…繼續閱讀
日廠旗艦接戰歐陸強權!HONDA/YAMAHA篇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繼上回S1000RR在安達魯西亞賽道上奪得單圈最佳成績後,本次我們將為大家介紹HONDA與YAMAHA的對戰…繼續閱讀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超詳細解構「CBR1000RR-R/SP」! 底盤裝置篇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 |
包括電子控制油門在內,軟、硬體都再次升級
HONDA旗下第一輛採用電子油門的並列4汽缸引擎車款就是2017年式CBR1000RR,而CBR1000RR-R/SP則是透過改良讓它的反應變得更快。 標準設定的騎乘模式有3種,設定值分別是P(馬力)1~5、引擎煞車(EB)在油門關閉的狀態下可調整1~3,而防浮舉控制系統也有3個階段可以調整,循跡控制系統(HSTC)也針對新版CBR1000RR-R/SP調整到最完美的有9個階段可以調整,而且也可以選擇關掉。 此外,SP版還準備了在參加摩托車賽事起跑時使用的START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即使大灌油門,引擎轉速也會被限制在6000/8000/9000rpm,讓騎士可以更專心在控制離合器上。除此之外,SP版也將電子快排列為標準配備,在賽道騎乘時能發揮出更高性能。 Bosch製的6軸陀螺儀感測器(IMU)則是從現行款的5軸進化而來,能夠更準確地感測俯仰角、迴轉角以及旋轉角,讓車身姿勢的控制變得更精準。 至於SHOWA製的全新防甩頭(HONDA Electronic Steering Damper,HESD)則是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筒狀造型,並且安裝在下三角台上,阻尼能夠透過車速及IMU進行控制的共有3段可調。 為了讓CBR1000RR-R的系統能夠完全更直覺的操控,所以5吋全彩液晶螢幕不只提高了解析度,尺寸也變得更大,左邊握把採用的4個方向開關,上下可以選擇騎乘模式的各種設定要素,左右則是可以切換儀表板的顯示內容。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加上定風翼讓加速變快0.6秒
CBR1000RR-R的整流罩設計不只是單純用來研究使用而已,而是為了能讓騎士在騎乘時擁有同級別中最小的空氣阻力係數,並且在加減速時非常穩定而採用的設計。 首先,HONDA將油箱罩從現行款的位置降低45mm,改成讓騎士能夠輕鬆趴在上頭的高度,減少從車頭正面看過去的整體面積,在轉彎傾角達35度左右時,擋風鏡只擋住最小限度的空氣,讓空氣能夠順暢地從上整流罩流動到坐墊整流罩,擋風鏡左右兩側小小的裂縫就是為了減少轉彎時的空氣阻力而設計。 前土除往兩邊突出的部分則是為了讓氣體的流動路線遠離前輪,誘導空氣能夠順暢流動到側邊整流罩,藉此來幫助車體轉彎,從前輪流動到散熱器及油壓冷卻器的氣體,則是基於空氣動力學理論的最完美設定。 而下整流罩則一直延伸到後輪附近,讓空氣能夠朝下流動。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減少在晴天時後輪受到的空氣阻力,並減少雨天時後輪碰到雨水的機會,藉此確保抓地力。 後土除的側面形狀不光只是能夠減少騎士腳部受到的空氣阻力而已,還透過刪掉上半部的設計,讓搖臂兩側的氣體流動路徑一致,有效減少後輪抬起的問題。 藉由這些改變,HONDA成功讓CBR1000RR-R的空氣阻力係數創下同級別車款中最低的數字0.270。 為了讓從車頭正面看過去的整體面積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並在賽道騎乘的時速範圍內產生下壓力,因此CBR1000RR-R採用了和2018年式RC213V相同的定風翼。 透過這項配備,不只能夠抑制加速時車輪浮舉的問題,還能提高煞車及轉彎時的安定性。雖然豎長而前後短的整流罩內部有3個垂直並列的定風翼,但是這個設計並不會影響到進入彎道時的傾斜車身及過彎性能。 為了能穩定轉彎中的車身,因此將左右定風翼從正面的角度和從旁邊的角度設計成相反,這個移植自RC213V的定風翼不僅能增加下壓力,同時還確保了煞車時的安定性,騎乘姿勢也設計得非常精簡。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相關新聞頁面
超詳細解構「CBR1000RR-R/SP」! 底盤裝置篇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WEB-young machine」獨家授權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