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新聞頁面 他山之石/日本將捨棄過時的摩托車「三不運動」 |
摩托車的危險程度
從「三不運動」全盤否定摩托車的宣傳口號來看,那位朋友自然會覺得摩托車非常危險,而他這句話也暗藏著一種批判的意思,那就是「既然這麼危險為什麼還要騎?」 筆者在被問到的當下突然詞窮,因為雖然作為一名騎士,以經驗上來說知道摩托車的危險到底在哪,但對於從來沒有騎過摩托車的人來說,很難向他們傳遞危險的定義。話說回來,到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明確地傳達摩托車的危險程度?機率與印象截然不同
因為這個緣故,筆者試著搜尋相關資訊後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果。從統計數字來看,飛機事故的死亡機率是汽車的100分之1以下,而在海邊被鯊魚吃掉的機率更是低於飛機失事率的100分之1。 大家都知道萬一飛機出事墜落的話,機上的所有人員幾乎不可能獲救,而光是想像被鯊魚襲擊的畫面也會害怕到不行,但實際上這些意外的發生機率幾乎可以說是等於零。相反地,我們每天都很悠哉搭乘的汽車的失事機率反而還比較高,因為汽車車禍造成的死亡機率遠比飛機失事及鯊魚咬人的機率還要高上許多。 也就是說,「恐怖的印象」與「真正的恐怖」其實是兩回事。
1萬人之中只有1人的死亡率

真正的恐怖與認知有落差?
回到正題,這種”稍微”有點危險的摩托車能夠讓青少年使用嗎?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不想讓青少年騎摩托車」的父母非常多。筆者自己也有小孩,所以也能體會大家的這種心情。 雖然內心可能會出現糾結,但如果筆者的小孩本人想要騎摩托車的話,只要他好好跟筆者談過並且能說服筆者的話,筆者應該還是會同意他的要求。但是,如果他無法知道真正的危險是什麼、不懂得危險為何物的話,那又另當別論。 也就是說,如果他本人對摩托車的認知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意外概率產生落差的話,那麼在他成為能夠正確理解的大人之前,筆者是不會同意他騎摩托車的。這裡所謂的「大人」指的當然是精神年齡。 因此,不管是40歲也好50歲也罷,筆者要對精神年齡還停留在小孩子階段的人嚴厲聲明「你如果照現在這個樣子騎車的話,可是會出人命的!」一旦出事就會影響到其他人,也不是單純一句「我沒看到、我不小心」就能解決一切。 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不可抗拒的意外。舉例來說,在人行道上走的時候,突然被一台搞錯煞車與油門結果誤踩油門的汽車從後頭撞飛,這種時候只能說是非常倒楣(笑)。 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小地方可以注意,像筆者就經常告訴家人與朋友,只要一聽到「ㄍ一ㄍ一」的奇怪聲音(引擎快速拉轉的聲音、輪胎鎖死的聲音或人的尖叫聲等)的話,就要一邊回頭一邊準備逃跑。只把危險藏起來是不行的
雖然稍微有點離題,但是摩托車到底危不危險?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回答是YES,但是這和刀劍一樣都是看人怎麼使用。社會上存在危險的事物很多,把它全部藏起來只會讓人變成一個無法正確面對的人而已。在漫長的人生中總有一天會面臨到各式各樣的危險,當作不存在的話反而風險會變得更大也說不定。 金錢、健康、家庭、工作、人際關係、每天的交通方式等,大家都是容忍風險的存在,想辦法妥協並且努力地生活下去。雖然摩托車既是一種交通工具也是一種壓力,但筆者認為它同時也是一種幫助人們有效正確理解「危險」,並且學習控制的道具。相關新聞頁面
他山之石/日本將捨棄過時的摩托車「三不運動」「Webike摩托快訊」編輯長 Kenny佐川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