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eNews
BikeNews - 最新業界頭條、新車試乘報告、國內外賽事報導、機車相關商品及服務訊息每日更新,還有車界知名作家專欄請不要錯過。台灣摩托車新聞專門網站 - 「Webike-摩托新聞」
始於1964年的「鈴鹿摩托車耐力賽」曾經是選手們揮灑熱情的祭典活動
今年邁入第40屆紀念大會的鈴鹿8耐,在正式舉辦8耐以前也曾舉辦過耐力賽,鈴鹿賽道上所舉辦的耐力賽在當時受到許多人的矚目,甚至有雜誌形容是一場「選手們揮灑熱情的祭典活動」,這對當時還是少年的筆者而言是相當憧憬的賽事。
鈴鹿賽道開設於1962年,1964年舉辦了18小時耐力賽,1965年甚至舉辦24小時耐力賽。
之後到1973年為止主要舉辦10小時耐力賽,之所以縮短為10小時據說是為了維持治安,以確保觀賽民眾的安全。
筆者少年時代對於鈴鹿耐力賽的記憶是自1969年「10耐」由Honda的 CB750 Four擊敗小排氣量車款取得勝利,接著還有1971年2行程引擎的YAMAHA DX250首次在耐力賽上稱覇。
筆者本來就是對2行程引擎有獨特喜愛的騎士,因此對於YAMAHA是更加地憧憬,進而在1975年進入YAMAHA任職,並且有機會參與DX、RX的後繼車款-「RD400」的研發。
以「8耐」復活的鈴鹿耐力賽
接著,10耐在1974年停辦,原因是因為當時正值全世界的石油危機,有鑒於當時的社會風氣,為了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因此決定停辦。
不過,鈴鹿耐力賽的相關人員致力於恢復這項賽事,並且試圖使其發展成世界耐力錦標賽的相關系列賽事。
就這樣到了1977年,終於舉辦了復活的第1戰-6小時耐力賽,並以此為契機,在隔年舉辦了「第1屆鈴鹿8小時耐力錦標賽」,也就是目前的鈴鹿8耐至今。
鈴鹿8耐從1980年的第3屆開始被列入世界耐力錦標賽的系列賽之一,然而為了符合世界耐力錦標賽的國際標準,鈴鹿賽道被要求必須具有能夠舉辦「國際級耐力賽」的實際經驗。
為此,鈴鹿賽道邀請了包括當時在歐洲的耐力賽呈現無敵戰績的Honda RCB車隊,以及美國、澳洲的實力選手前來參賽,然而當時在日本還沒有形成像國際水準般的耐力賽環境。
結果,第1屆的鈴鹿8耐形成從市售車款到MotoGP廠隊參賽車混走的賽事。
繼「選手們揮灑熱情的祭典活動」之後的創世紀8耐
▲在利曼式的開賽起跑下,奔向參賽車的筆者
筆者從1978年的第1屆到1982年為止,總共參加了5屆令筆者難忘的鈴鹿8耐。
從1999到2001年期間,筆者也有機會以重返賽場的中年選手之姿再度參加鈴鹿8耐,而當時的賽事形式幾乎已經進化到目前的形態,如果試著回顧鈴鹿8耐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到大約至第5屆為止屬於草創期的鈴鹿8耐,曾經留下強烈「選手們揮灑熱情的祭典活動」的氣氛。
在第1屆的鈴鹿8耐筆者以YAMAHA TZ373應戰,當時是把市售車款TZ350的汽缸換成廠隊參賽車YZR750用的汽缸,藉此抑制引擎的轉速以提升車子的耐久性。
實際上到賽場後,其他的TZ參賽車因為引擎問題不得不中途退賽,筆者反而保持在領先集團的優勢,不過,就在最後的30分鐘因為車子頭燈沒亮的問題被迫進入維修站。
就在找不到頭燈不亮的原因,維修站裡呈現慌張的氣氛下,維修團隊中有一人拿出手電筒然後克難地包綑在整流罩上,看到這個情況的官方工作人員一邊苦笑,一邊還是允許我們回到賽場上,並且順利地跑完全程。
要附加說明一點,在預賽時為了提升時間成績,當時車隊要求筆者提早進入維修站,這是因為就時間的表現來看已經十分不錯了(第11名),這也是為了保留參賽車的性能所做的決定,從這一點來看,當時參賽可以說是挺有餘裕的。
說到餘裕,當時正式的官方結果可是用手寫的,呈現出既古老又美好的傳統時代氣氛。
因為鈴鹿8耐的舉辦促使了各種耐力賽的出現
現在許多擁有大型組織的參賽車隊能夠順利地完成各項參賽的工作,真的是很棒的進步。
不過,過去選手和車隊夥伴們全都團結一致的作法,宛如專為選手們舉行如祭典活動般的參賽氣氛,這對摩托車愛好者而言也許是最棒的型態。
現在在茂木賽車場舉辦以250cc為主的「茂木耐」也許是最接近這類型態的賽事,雖然如此,因為鈴鹿8耐的舉辦確實使得日本各地開始出現夥伴同樂的耐力賽相關活動。
這對於曾經參與草創期鈴鹿8耐的筆者而言,可以說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Webike名家專欄」和歌山利宏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